目录
  献辞 /I
  *作者简介 /1
  *《新京报》访谈录 /2
  *贺卫方:一国两版 /5
  出版者言 /7
  原著者中文版序 /8
  郭序 /9
  第六版序(英文版) /10
  第一版序(英文版) /11
  历代纪元表 /12
  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12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3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3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5
  1.3新的综合思考 /18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
  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21
  2.1清朝的建立 /21
  努尔哈赤的崛起;满洲和清的含义:占领北京
  2.2南明抗清运动 /24
  2.3王朝的巩固与辉煌 /25
  顺治朝,1644-1661年;康熙朝,1662-1722年
  雍正朝,1723-1735年;乾隆朝,1736-1795年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5
  3.1政治结构 /35
  皇帝和贵族;中央政府机构;地方行政:农村基层控制
  3.2经济制度 /41
  土地和税收制度;国家收支;人口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7
  4.1中国社会 /47
  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 /52
  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9
  5.1西欧人的来临 /59
  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会
  5.2俄罗斯的推进 /67
  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
  《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
  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
  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
  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78
  6.1满清力量的衰落 /78
  行政无能:腐败普遍;满人和旗人堕落;
  财政窘迫;人口压力;士人失责
  6.2会党起义 /80
  6.3西方的推进与封贡体系 /81
  第二编 
  外患内乱
  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85
  7.1单口贸易的缘起 /85
  7.2广州贸易 /86
  行商;交易程序;征税与交费:交易项目
  7.3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91
  行为规则;司法权问题
  7.4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93
  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02
  8.1鸦片贸易 /102
  8.2 1834年的律劳卑使命 /105
  8.3风暴前夕的平静 /107
  8.4林则徐在广州 /108
  8.5鸦片战争 /111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第九章  第二次条约安排 /117
  9.1耆英的新外交 /117
  与璞鼎查的交情;1844年奏折;"广州入城问题"
  9.2广州方面的强硬政策,1848-1856年 /119
  9.3亚罗战争 /121
  天津谈判;1858年《天津条约》;上海税则商议
  9.4第二次协定 /124
  大沽的击退;北京协定;俄国的推进
  第十章  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叛乱及回民叛乱 /136
  10.1社会动荡的根源 /136
  社会经济因素;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腐败;
  武备松弛;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
  10.2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 /138
  10.3太平天国的制度 /142
  土地制度;军政合一;文化和宗教的合一;新历法;社会政策
  10.4外国的中立立场 /143
  10.5曾国藩和湘军 /144
  10.6天国内讧 /146
  10.7战争的转折点 /147
  10.8太平天国的崩溃 /148
  10.9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49
        战略错误;意识形态冲突;领导集团的失误;
        太平天国生活的自相矛盾:蹩脚的外交
  10.10太平天国革命的遗产 /151
  10.11捻军叛乱和回民叛乱 /152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
  1861-1895年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156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57
  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58
  总理衙门;通商大臣;同文馆;海关;国际法的引进
  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163
  先驱者;恭亲王与李泰国--阿思本舰队;
  各省自强运动的开始;守旧派的反对
  11.4自强运动的各个阶段 /166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11.5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 /169
  缺乏协调;眼界狭窄;资本匮乏;外国帝国主义;
  技术落后和世风日下;社会和心理惰性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1861-1880年 /182
  12.1对外事务 /182
  斌椿使团,1866年;蒲安臣使团与修约,1868-1870年;
  天津教案,1870年;觐见问题,1873年;马嘉理案,1875年
  12.2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187
  惩戒恭亲王;控制王位继承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92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92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194
  清代在新疆的统治与回民叛乱:海防与塞防之争;
  崇厚出使和《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曾侯和《圣彼得堡条约》,1881年争
  13.3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198
  法国的入侵;清流党的兴起:战争爆发;和平解决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瓜分危" /202
  14.1朝鲜的开放 /202
  14.2国内暴乱与国际政治 /204
  1882年兵变;1884年暴动;东学党叛乱,1894年
  14.3战争爆发 /205
  14.4和平协议 /206
  14.5清朝失败的原因 /207
  14.6战争的反响 /208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
  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战后对外关系 /209
  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年
  第十五章   1898年的维新运动 /214
  15.1早期维新派和传教士的影响 /214
  15.2保守的改革者:翁同\xFD\x98和张之洞 /215
  15.3激进的改革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217
  今文经学运动;康有为努力争取认同;康有为的崛起
  15.4百日维新 /222
  15.5皇太后与政变幻 /224
  15.6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225
  维新派缺乏经验;慈禧的权势;保守派的反对
  第十六章  义和团事件,1900年 /230
  16.1义和团事件的背景 /230
  对基督教的憎恶;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怒火;
  外国经济支配下的艰难生计;自然灾害
  16.2拳民的缘起 /231
  16.3朝廷庇护拳民 /232
  16.4东南互保 /234
  16.5媾和 /235
  16.6俄国占领满洲 /237
  16.7义和团事件的影响 /238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241
  17.1清末新政,1901-1905年409 /241
  17.2立宪运动,1905-1911年 /243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重点讨论1895-1911年 /252
  18.1思想的再定位 /252
  传统思想的变质;新学;日文译著
  18.2社会的变化 /255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的瓦解;新兴阶层;城市的成长
  18.3经济困境 /257
  预算赤字;贸易失衡:外国投资及其控制作用;帝国主义的两面性
  第十九章  历史透视下的清王朝 /264
  19.1软弱的领导与不完善的体制 /265
  19.2满人对汉人的猜疑 /266
  19.3对西方挑战本质的无知 /266
  19.4内忧外患与资本不足 /267
  19.5外国的作用 /267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与军阀割据 /270
  20.1革命的背景与特征 /270
  清朝的衰败;人民起义的传统;外国的影响:
  政治变革的必要;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
  20.2孙中山与革命 /271
  檀香山与香港的影响:兴中会,1895年;伦敦蒙难;
  艰难时期,1896-1900年;同盟会成立,1905年
  20.3共和国的兴起 /276
  铁路国有化;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历史意义
  20.4袁世凯背叛共和 /281
  二次革命;袁的帝制之梦
  20.5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7年 /284
  清帝复辟,1917年;军阀混战
  第五编
  主义与抗战,1917-1945年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年 /289
  21.1背景 /289
  21.2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291
  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和北大;胡适及其贡献
  21.3五四运动,1919年 /293
  21.4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295
  外来访客;问题和"主义";到东方去!到西方去!
  21.5结论 /298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运动中的国家统一 /1
  22.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
  22.2南明抗清运动国民党的改组,1923-1924 /3
  22.3北伐与国共分裂 /6
  22.4 民族主义外交 /10
  华盛顿会议;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22.5 南京国民政府 /12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 /17
  23.1"新军阀"和派系政客 /17
  23.2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18
  23.3 共产党的挑战 /22
  共产国际的政策;毛泽东的自行其是;
  国民党的围剿;长征和遵义会议;
  23.4 西安事变和统一战线 /28
  23.5 成败得失:十年回顾 /29
  金融改革;关税自主;收回外国租界;
  教育;新生活运动;文学界;
  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忽视;财政上的不负责任;
  第二十四章 中日战争:1937-1945 /38
  24.1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38
  1932年的"五一五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
  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4.2不宣而战,1937年 /40
  24.3 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41
  24.4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43
  24.5 统一战线及其衰败 /43
  24.6 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44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24.7 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49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
  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24.8 战争的后果 /55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
  经济灾难;心理的疲倦;
  第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起
  第二十五章 内战,1945-1949年 /60
  25.1 毛泽东在重庆 /61
  25.2 苏联在东北的行动 /62
  25.3 马歇尔使华 /62
  25.4 内战 /65
  25.5 美国的作用 /67
  25.6 对美国政策的重新评价 /68
  25.7 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70
  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清;
  失却民心和政府威信;美国调停和援助的失败;
  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迟滞;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 /75
  26.1 政治组织 /76
  政府结构;政党;中国共产主义的特殊性
  26.2经济发展 /78
  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发展;"大跃进"和公社;
  26.3 社会和心理控制 /81
  社会主义新人;心理控制;
  26.4 对外关系 /83
  26.5 初期紧张的征兆 /84
  第二十七章 中苏分裂 /92
  27.1 冲突的历史根源 /92
  27.2 意识形态争论 /96
  27.3 领土争端 /98
  27.4 战争危机 /99
  第二十八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03
  28.1 彭德怀的下台 /104
  28.2 紧缩和松绑 /105
  28.3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07
  28.4 全面清洗 /108
  28.5 文化大革命回顾 /110  
  第二十九章 林彪的垮台及其后果 /114
  29.1 林彪的崛起 /114
  29.2 林彪的垮台 /115
  29.3 中共十大,1973年 /118
  新的权力结构;国内外形势评估
  第三十章 中国重入国际社会 /121
  30.1 中美缓和 /121
  美国政策的变迁;新均势;中国的动机;
  尼克松在北京;《上海公报》;和解的成就
  30.2 中日恢复邦交 /128
  田中角荣的对华新政策;田中角荣在北京
  第三十一章 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 /136
  31.1 美国的对台政策 /136
  31.2 政治结构 /139
  31.3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41
  31.4 文化生活 /142
  第七编
  毛后中国:追求一个新秩序
  第三十二章 粉碎四人帮 /146
  32.1 国家领导人的逝世 /146
  周恩来(1898-1976);华国锋的崛起;
  唐山大地震;毛泽东(1893-1976)
  32.2 四人帮 /148
  四人帮的阴谋 十月六政变
  32.3毛泽东与四人帮 /150
  第三十三章 邓小平与中国的新秩序 /153
  33.1 邓小平争取政治控制权 /153
  权力基础的扩大;华国锋辞去总理职务;
  "经济挂帅":清除反对派和轮入?"新鲜血液"
  33.2 毛泽东的非神化 /154
  第三十四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 /159
  34.1 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159
  万斯访华;布热津斯基访华;朝向正常化
  与台湾的关系;越南入侵柬埔寨;邓小平访美;中国入侵越南
  34.2 商务与其它关系的正常化 /166
  商务协议和商务协议
  第三十五章 四个现代化 /170
  35.1 十年规划 /170
  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科学现代化;军事现代化
  35.2 紧缩与调整重点 /173
  35.3 快速现代化的后果 /174
  35.4 外来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精髓 /175
  第三十六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179
  36.1 审判四人帮和林彪集团 /179
  36.2 对毛泽东的评价 /183
  中共的评价;一个历史学家的观点
  36.3 新的领导层和新的秩序 /186
  36.4 中国共产主义:三十五年回顾 /187
  第三十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1
  37.1 邓小平的构想 /191
  37.2 农业改革 /192
  37.3 工业改革 /195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7.4 对外开放政策 /200
  中日贸易;中美贸易;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十八章 转变中的中国,1986-1988:开放政策对文化的影响 /210
  38.1 学生示威 /211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胡耀邦的解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8.2 中共十三大 /218
  人事变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
  38.3 沿海经济发展规划 /222
  38.4 动荡中的社会:通货膨胀和道德败坏 /223
  第三十九章 台湾的?"经济奇迹"及与中国大陆统一的前景 /228
  39.1 台湾经济成功的原因 /229
  经济战略;现代化的手段;社会变化;
  蒋经国(1910-1988)的遗产;李登辉时期
  39.2统一的前景 /235
  第四十章 天安门广场的武力镇压,1989年6月3-4 /241
  40.1 黑云压城 /241
  40.2 党的分裂 /242
  40.3 老人政治的心态 /245
  40.4 屠杀 /245
  40.5 重写历史 /247
  第四十一章 中国的发展模式:独裁政治下的准资本主义 /250
  41.1 邓小平的策略 /250
  41.2 和平演变 /251
  41.3 邓小平南巡 /252
  41.4 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 /253
  人事安排
  41.5 中国共产主义四十五周年:独裁政治下的准资本主义 /254
  意识形态冲突;党的新使命:钱与权;企业私有化;
  住房所有权;股票市场;企业家的乐园;外国投资;
  乡镇企业;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华经济圈
  41.6 中美关系:最惠国待遇 /259
  布什在中国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立场;中国的抗辩;
  克林顿的决定;中国的策略;美国政策的逆转
  41.7 邓小平在历史上的地位 /267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崛起 /282
  42.1 香港回归 /282
  英国的殖民统治;政权交接仪式;回归后的香港
  42.2 中美关系 /287
  "中国威胁"论?;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遏制论与磋商论;
  《美日安全条约》;佩里的作用;
  中美关系中的棘手问题;克林顿的友好示意 
  42.3 台湾与中国:统一的前景 /295
  台湾的现状;"江八点"对?"李六点";
  李登辉出访康奈尔大学,1995年6月;
  1996年台湾总统大选;中国会发动进攻吗?
  42.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