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二首)

【作者介绍】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文宗大和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桥附近,辑录所作,因名诗集为《丁卯集》,其性也本爱山林。韦庄很推崇他,以“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称之。世人熟知之警句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出浑手,但其诗凝炼而不甚深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四引《桐江诗话》:“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谓如洛中怀古诗云: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若其他诗无水字,则此句当无愧于作者。”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2〕

残云归太华〔3〕,疏雨过中条〔4〕

树色随关迥〔5〕,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6〕,犹自梦渔樵。

【注释】

  1. 阙,宫门前的望楼。这里指都城长安。渔关,在今陕西潼关县。驿楼,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2. 长亭,古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瓢,原指剖瓠(葫芦)做成的舀水之器。
  3. 太华(话huà),华山,有别于山西南的少华,故名。在潼关西。
  4. 中条,山名,在山西永济县,处太行山与华山之中,故名。在潼关东北。
  5. 迥(窘jiǒng),远。
  6. 帝乡,指都城。

【说明】

三四两句写潼关的山川形势,雄浑苍茫,两联对仗又工整自然。末句所写,也符合作者爱林泉生活的志趣。

【鉴赏】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早秋〔1〕

遥夜泛清瑟〔2〕,西风生翠萝〔3〕

残萤栖玉露〔4〕,早雁拂金河〔5〕

高树晓还密〔6〕,远山晴更多〔7〕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8〕

【注释】

  1. 早秋,初秋。
  2. 泛,弹,犹流荡。晋《吴声歌》:“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李白《感兴八首》:“泛瑟窥海月。”
  3. 萝,泛指常自树梢悬垂的植物。
  4. 玉露,白露。
  5. 拂,掠过。金河,秋天的银河。金,古代五行说以秋属金。
  6. 还密,尚未凋零。
  7. 远山句,意谓在明郎的阳光下更显得远山之多。
  8.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

【说明】

这是作者旅居时作。末两句写水波随晓风而起,补足早秋,便显得神清气足。

【鉴赏】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 “晓还密”、“一叶下”、 “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