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五首)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1〕

五更疏欲断〔2〕,一树碧无情〔3〕

薄宦梗犹泛〔4〕,故园芜已平〔5〕

烦君最相警〔6〕,我亦举家清〔7〕

【注释】

  1. 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 疏欲断,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3. 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沈德潜说是“取题之神”。
  4. 薄宦,官卑职微。梗犹泛,用《战国策·齐策三》,土偶对桃梗语:“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又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有“讵念嫖姚(漂摇)嗟木梗”句。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 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6. 君,指蝉。
  7. 清,指操守。

【说明】

此诗起句为闻蝉而兴,末则以蝉自警。诗中的蝉,也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施补华《岘傭说诗》,举唐人诗之同一咏蝉为例,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商隐此诗是牢骚人语,虽皆得《三百篇》比兴之意,而比兴不同如此。

【鉴赏】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周振甫)

风雨

凄凉《宝剑篇》〔1〕,羁泊欲穷年〔2〕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3〕

新知遭薄俗〔4〕,旧好隔良缘〔5〕

心断新丰酒〔6〕,消愁又几千〔7〕

【注释】

  1. 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 羁(基jī)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 黄叶两句,喻自己依然如风雨中的黄叶,豪富之家则歌舞取乐。青楼,富家的高楼。
  4. 新知句,虽有新知,但在薄俗中恐也难以久恃。
  5. 隔良缘,良缘因久疏而中断。
  6. 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像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7. 又,一作“斗”。几千,泛指酒资,非实数。

【说明】

此诗据《玉溪生年谱会笺》推为宣宗大中十一年(八五七)游江东时作,并以为新知旧好都有所指。诗中一开头即引《宝剑篇》,郭诗末有云:“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实借郭诗以自伤沦落,故云“凄凉”。

【鉴赏】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落花

高阁客竟去〔1〕,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2〕,迢递送斜晖〔3〕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4〕

芳心向春尽〔5〕,所得是沾衣〔6〕

【注释】

  1. 高阁句,因花已落,故客人也离阁而去,不复赏玩。
  2. 参差(cēn cī),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曲陌,曲径。
  3. 迢递句,指落花在斜阳下回风迭舞。迢递,远貌。
  4. 眼穿句,意谓好容易望到春天,不想春天仍要回去。
  5. 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6. 沾衣,指流泪。

【说明】

此诗专咏落花,却又密结自己心事。末两句,实与卷六《无题》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而出入之。

【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上句叙事,下句写景。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凉思

客去波平槛〔1〕,蝉休露满枝〔2〕

永怀当此节〔3〕,倚立自移时〔4〕

北斗兼春远〔5〕,南陵寓使迟〔6〕

天涯占梦数〔7〕,疑误有新知〔8〕

【注释】

  1. 客去句,指当初分别时春水方涨。槛,栏杆。
  2. 蝉休句,指秋天。
  3. 永怀,长思。
  4. 倚立句,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5. 北斗,指客所在之地。兼春远,和已逝的春天一样远。
  6. 南陵,在今安徽东南,汉曾置宣城县。指作者怀客之地。寓使,疑指传书的使者。寓,寄递。
  7. 天涯,极远的地方。占梦,卜问梦境。这里当是入梦的意思。数(朔shuò),屡次。
  8. 疑误句,错误地疑心友人已有新知而将自己忘了。

【说明】

当是在南陵时怀人之作。或因作者盼望对方来信,却迟迟未至,故疑有新知。真实的内容不详,但作者惟恐为人所弃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鉴赏】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陈伯海)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1〕,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2〕

独敲初夜磬〔3〕,闲倚一枝藤〔4〕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5〕

【注释】

  1. 崦(淹yān),指日没的地方。
  2. 寒云句,指路径高而幽曲。
  3. 独敲,应孤僧。初夜,夜之初,指黄昏。磬,注见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4. 一枝藤,指诗中孤僧用的手杖。
  5. 世界两句,意谓大千世界既俱在微尘中,那末,我还有什么爱憎呢。《法华经》:“譬如有经卷,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宁,为什么。

【说明】

因为访的是孤僧,所以诗中也用独敲、一枝、人何在等词眼。第七句的微尘,其实也与孤僧相照应。要说此诗有什么特色,那就是既单纯又多样统一,能够为主题创造出气氛。

【鉴赏】

诗是写访僧忽悟禅理之意。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颈联写黄昏时才寻到;末联是抒发感慨。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字来。最后两句,以“微尘”照应“僧”字,处处紧扣题意,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而向往佛家的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