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一首)

【作者介绍】王勃(六四九--六七六),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年十四即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乃客蜀中。为虢州参军时又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福畤因受累而谪迁交趾令,勃前往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才气最高,相传作文先具“腹稿”,初不加点,也善为骈文,名作有《滕王阁序》,承六朝藻饰之风而特为雄放,也象征当时政局正处于上升时期。其诗以“高华”著称,内容较六朝宫体诗扩大,音调的宛转变化,则又吸取乐府之长(如《采莲曲》)。也由于四杰的努力,诗风已有所改变,于五律的格律逐渐树立,故使杜甫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称。明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也是说得很公允的。

杜少府之任蜀州〔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

【注释】

  1. 少府,这里指县尉,主缉捕盗贼。唐代科第出身之士人也任之,与官署名之少府不同。之任,赴任。蜀州,一作“蜀川”,当是。指今四川。蜀州于武则天垂拱时始置之。
  2. 城阙两句,意谓长安(指己所处之地)与蜀相隔虽远,但五津风烟,犹可在城阙上想望之。是远而不远,正无须悲伤。城阙,这里指京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辅,畿辅,原指京城附近地方。三秦,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国旧地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这里泛指今陕西一带。风烟,犹风物。五津,四川灌县至犍为之岷江有五个渡口,名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皆在蜀中。
  3. 宦游人,在外做官的人。别中送别,原极感伤,正为反逼下文。
  4. 海内两句,意谓得一知己,千里同心(俞陛云《诗境浅说》语)。天涯,指极远的地方。比邻,近邻。唐人习用语。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唐制,四家为邻。
  5. 无为两句,意谓不要在分手路上,效儿女之情而流泪。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流泪。

【说明】

此诗起句严整雄阔,三四两句则承以散调,即由实转虚。这六句皆送别时慰勉之词却非信笔应付的话。全诗开合顿挫,却又气脉流通,应是唐人律诗的正格,也是王勃的杰作。

【鉴赏】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霍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