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讀書問題的我見》(江问渔)

  江问渔(1885年~1961年),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我讀書雖然數十年,畢竟還是一個大門外漢,以一個門外漢,來硏究門內事,當然很困難的。可是古人說過:“我非智者,而愛智者,”我也有同樣的說法:“我非學者,而愛讀書”現在且把我對於硏究讀書問題的一些心得,分三點來說一說。

一 為什麽讀書

  這個說法,似乎很離奇,比如有人問“為什麽吃饭?”這不是和“為什麽讀書”一樣麽?這却是很難囘答。但仔細一想,也有些道理在裏面。為什麽讀書?我的答案,是“為學做人而讀書。”有人要說是為文憑而讀書,這當然是絕對錯誤了。為求學問智識而讀書,為謀職業而讀書,雖然有一部分理由,但仍未免把讀書的價值,看得太低。所以我要說“為學做人而讀書。”我不敢說這個答案,一定就對,因為不讀書的人,也有會做人的啊。但是,我可再答一句說:“不讀書的,且會做人;那末,讀書的,不更應該會做人麽?”繼此,再進一步,來硏究怎樣去做人罷!我以為要做人,要做一個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個條件:(1)優良的品性,(2)豐富的知識,(3)應變的才能。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定要把這三件,完備起來,且融會貫通起來,才能成為好人。倘若缺了兩件,固然不行,就是缺了一件,亦復不可。若三樣沒有,那末便如古人所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了。本來三件都不全的人,便可以說和禽獸差不多。蓋有了知識,還得要有善良的品行,去統御他;知識原是空的,沒有才能,也無從運用啊。所謂才能,就是應付困難的能力。中國被外人壓迫,說沒有法子,這便是沒有才能的表示。要做一個好人,要從讀書入手,其目的就是為借讀書的作用,來增加知識鍛練才能,矯正品性。但是現在到處都看到書獃子,知識雖很豐富,差不多什麽都知道,可是遇事卻無應付方法。這就是因為他“只知為求知識而讀書,不是為學做人而讀書。”的原故啊!

  若是具體的說來,究竟什麽樣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我以為要分兩層來說:

    (一)就主觀上說,要得着圓滿的生活──個人的感覺。
    (二)就客觀上說,要有益於社會人羣──事實的表現。

  圓滿的生活,倒底又是什麽呢?一班闊老,洋房,汽車,什麽都有,衣食住,是非常舒服,在普通人看起來,總以為這就是圓滿生活了。但是就客觀上講,他的行為,是往往奪人之利以為己利,算得有益於人羣麽?所以圓滿的生活,絕不是在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在精神上的發展。

  孔子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又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他老先生的說話,大概是不會錯罷!他是一向贊美“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子路,“簞食瓢飮不改其樂”的顏淵的,那末,他的用意,也就可以推知了。歐洲有一位哲學家,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寧願做一個終身窮苦的蘇格拉底,不願做一個快樂的猪。”這是什麽意思呢?驟然聽了似乎有點令人懷疑。其實,這就是他感覺着“圓滿生活已經得着了”的表示啊。如我國宋代的文天祥,被元朝捉去後,關在獄中,他還作正氣歌,一無憂慮之色,那末,他的泰然自得,也就是他得着圓滿生活的表示啊!由此可以證明,生活的圓滿,是有時離開物質超過物質,也純粹在於個人人格的發展。蓋他能為社會謀福利,他能決心殺身成仁,能捨身取義而不悔,人格之所以偉大者在此,感覺到得着圓滿的生活也在此。而以肉體雖死而他的精神永久不死。因為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終身奔走,為社會人羣服務,認定必如此,才算盡了做人的責任。

  不過人人都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麽。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一部分人,還沒有因讀過書,而得着修養,還未必皆明白做人之道,所以智識高的,才力強的,應該對於國家社會,多盡一點責任;地位高的,更應該對於國家社會多盡一點責任。現在再來硏究一硏究“做人的根本,究竟是什麽。”做人的根本,恐怕是“為求生”罷!說起求生,種類也很多了:乞丐的討錢,是求生;奸商的騙錢,是求生;謀職業也是求生,慈善家賑濟飢民,是求多數人的生。孫中山先生奔走呼號,首創革命,是謀全民族的生。同一求生,而範的大小,行為的邪正,迴乎不同了。因為求自己的生,而妨礙他人的生,當然是罪惡;犧牲個人而謀大衆的生,這才能算是道德。為求生而表現出道德之行,這便是一個做人的最大標準,千千萬萵不容忽視,因此又要說到中國一向德目中所列的仁義二字了。因為這兩個字,是和讀書學做人,有極密切的關係啊!

  仁字的意義:(一)二人為人,是社會的起源,所以仁字含有社會的意義。(二)我們吃的瓜子,叫瓜子仁,杏核有杏仁,為什麽這些東西都叫仁呢?這是表示仁在土中,能漸漸發育成長,所以仁又含有生機的意思。(三)我們說“麻木不仁,”也就是“麻木不動,”所以仁又有流動活動的意義。(四)仁者愛人,這是普通的解釋,就是所謂博大的同情心。所以“仁”實含有四種意義:(一)社會的結合,(二)生機成長,(三)活動不息,(四)博大的同情心。

  義字的意義,是以個人為立場的,認為需要的,應當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要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是和仁的德行相輔相助的。無論新的,舊的道德學,關於仁義的德行,皆是特別注重的,我們不讀書,不學做人則已,要讀書要學做人,我以為一定要依據仁義,以求得圓滿生活。那末,對於第一點,“為什麽讀書?”的問題,我的答案,道“讀書是為學做人,”也就可以明白了。

二 書是什麽

  愛迪生發明許多東西,並不是純由讀書得來的;達爾文的許多優生學上的貢獻,是從硏究小動物得來的。現在一班學者在實驗室裏所做的工作,在社會上所做的調查,並不是讀書,但是也可以說讀書。

  那麽,“書”究竟是什麽東西呢?有人說,書是以文字圖畫表示,訂成本子的東西。但是這個答案,不能算十分對。我說書可以分做廣義的和狹義的,抽象的和具體的多種。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為三人中,除我外,其他二人,皆可以吿訴我一些不知道的東西,那末,這就無異於讀書了這可說是“廣義的書。”所以就廣義的書來講,地上萬物,都是書,卽考古家掘得了地下古物,也是書。陶淵明寫信給他兒子,教他兒子善待僕人說:“彼亦人子也。”這句話,後人讀了,受到感動,改善了他的行為,增加了做人的學問,這固然可說是“具體的書;”但如釋迦牟尼因為看見了死人的痛苦,就厭惡了世界上生老病死,而决心出家,這死人,便可說是釋迦牟尼所讀的“抽象的書。”

  現在我既解釋了什麽是書,並且認定了讀書,是為學做人,似乎讀書的功用,可以明白了。若專來說做人哩,我以為,應有下面的六套功夫:(一)讀古人書,(二)受師友訓導,(三)觀察事件,(四)驗之於行事,(五)反省,(六)記載這也可說一種是“讀活書的辦法”本來名人遍天下,我們又何必專靠已死的古人呢?只靠書本,一定不夠用,離開具體的書本,抽象的書多得很哩。廣義的與抽象的書,比狹義的與具體的書,實在是重要得許多。所以我說:“書不僅是具體的一本一本讀物。凡是各種事物,都可以做我們的書。”

  以上所說,是我對於書的意見和解釋。

三 怎樣讀書

  如此說來,書的範圍,未免大廣漠了。現在我再要縮小範圍,就具體的狹義的書,來硏究一下罷!

(一)讀書的步驟:

  (1)讀書的時候,要注重書的選擇。
    (一)審明內容是,否為我所需要。
    (二)配合時間,是否能在一個定期內讀完。
  (2)讀書的時候,要決定怎樣讀法:
    (一)那些需要精讀。
    (二)那些需要略讀。
  (3)讀完以後,要作幾種重要的工作:
    (一)做表解──分析書中內容,閱之一目了然。
    (二)摘錄──摘錄書中要點。
    (三)評論。

(二)讀書有三戒:

  (1)戒盲讀 不加選擇,一會兒看這類,一會兒看那類,徒耗時間,一無所得。
  (2)戒浪讀 雖經選擇;而不確定目標,且忽作忽輟。
  (3)戒死讀 不反省,不詳察,不求與事實相考證。

(三)讀書有四要:

  (1)要與物的觀察相印證。
  (2)要與事的體驗相融和。
  (3)要配合目的,時間,和需要。
  (4)要思學合一。

  為什麽讀書?書是什麽?怎樣讀書?這三點總算略略說過了。我僅把我的一點心得,簡單說出,實在淺陋的很!此外還有一件與讀書問題有關的,便是“寫日記。”近代成功人,可以說沒有一個不靠“日記”的。因為讀過的書,有緊要的地方,記了下來,雖是段言片語,也可以終身用之而無窮。還有時人名言,及個人感想,日久易忘的,也必須要把他記載下來。如此日子愈多,材料愈富,經驗也就不斷增加了。最後一點,我以為要硏究讀書問題,同時,應該明確認定,我在此時對於國家,對於民族,應該負了什麽責任!

(《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