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一首)

【作者介绍】温庭筠(八一三?--八七〇?),字飞卿,原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才思敏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间就写成,故有“温八叉”之号,但行为放荡佻?,出入歌楼妓院,“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他的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又得罪权贵,其终身未中进士或与此有关。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

世以温李(商隐)并称,但温实不及李,或许因其行为有某些相似处,诗歌的倾向也有另一方面相通的地方。

他的诗,有的受六朝宫体的影响,用脂粉珠宝来装饰,然而也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句子,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如《过新年》、《五丈原》、《过陈琳墓》、《蔡中郎坟》、《苏武庙》等,则意气苍凉,曲达心事。本书中选的四篇,恰好代表了他的写景、吊古、闺情这三方面题材。

此外,他又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称为“花间鼻祖”,只是多在“鬓云欲度香腮雪”等所谓侧艳之词上下功夫。

送人东归〔1〕

荒戍落黄叶〔2〕,浩然离故关〔3〕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4〕

江上几人在〔5〕,天涯孤棹还〔6〕

何当重相见〔7〕,樽酒慰离颜〔8〕

【注释】

  1. 东归,一作“东游”。
  2. 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
  3. 浩然句,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旧注:“心浩浩有远志也。”
  4. 高风两句,喻船行之速,意谓帆挂高风而去,至日初出时便到郢门山了。高风,指高秋之风。汉阳渡,在今湖北汉阳县。郢门山,即荆门山,注见李白《渡荆门送别》。
  5. 江上句,意谓你到了那里时还剩下几个故人呢。引出下“孤棹还”。
  6. 天涯,天际。棹(照zhào),船桨,也指船。
  7. 何当,犹何时。
  8. 樽酒,犹杯酒。樽,酒器。

【说明】

此诗和前面李商隐的《凉思》、《北青萝》等,皆脱去温李秾艳之习,但浑厚就嫌不足,如此诗之起调固高,但通篇总觉缺少深意,结末尤平弱,这也是晚唐之有逊于盛唐。

前人论诗,很重结句,姜夔《白石诗说》即说“一篇全在尾句”,严羽也说“结句好难得”,谢榛《四溟诗话》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鉴赏】

诗题为“送人东归”,所送何人不详。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是温庭筠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贬随县尉之后、懿宗咸通三年(862)离江陵东下之前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关于本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试想: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将何以堪!然而出人意料,接下去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浩然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赵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