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二首)

【作者介绍】钱起(?--七八〇?),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与郎士元齐名,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他们的诗风承接王孟之后,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有“右丞之后,员外(指钱起)为雄”之语,但视王维,究嫌浅露。其诗律体为精,写景为长。施补华《岘傭说诗》云:“大历刘、钱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澹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本书中所以在紧接刘诗之后而选钱诗,大概因钱刘常被并提之故,只是没有选郎士元的诗。

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1〕,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2〕,去世法舟轻〔3〕

水月通禅寂〔4〕,鱼龙听梵声〔5〕

惟怜一灯影〔6〕,万里眼中明。

【注释】

  1. 上国,这里指中国。
  2. 浮天句,意谓来自沧海远处,故其舟如浮于天际。沧海,大海。
  3. 去世句,意谓人在法舟中,就像离开尘世那样轻快了。法,特指属于佛教徒的事物。
  4.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一切都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犹禅定,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这里因是写舟行海上,故以水月扣之。
  5. 鱼龙句,意谓鱼龙也为经义的感召而出听,也是扣舟行海上。梵音,指念经声。梵文为古印度文,佛教来自印度,故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常加“梵”字。
  6. 惟怜,最爱。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说明】

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国的僧人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诗题为送归,前半截却偏写日僧来处,后半截也偏写海上景物,这样就使诗境宽而不散,诗情蕴而不晦。

【鉴赏】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1〕

泉壑带茅茨〔2〕,云霞生薜帷〔3〕

竹怜新雨后〔4〕,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5〕

家僮扫萝径〔6〕,昨与故人期〔7〕

【注释】

  1. 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西汉为县,东汉废。补阙,官名,分左右补阙,职司向皇帝规谏及举荐,低一级的称左右拾遗。
  2. 泉壑,犹山水。茅茨(词cí),茅屋。
  3. 云霞,指云霞之光。薜,薜荔,也称木莲,常绿藤本。薜帷,《楚辞·九歌·湘夫人》:“网薜荔兮为帷。”
  4. 怜,爱。
  5. 秋花句,犹陆游“名花未落如相待”意。
  6. 家僮,旧指奴仆。扫萝径,古常以扫径表示迎客之诚。萝,古常与薜合称薜萝,作为隐居者特征。《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即菟丝,古也以为女萝即松萝。
  7. 昨与句,意谓前时已与杨补阙预订游期。昨,也泛指过去。

【说明】

诗写谷口书斋一带的景物:连竹都因新雨之后分外可爱了,因为生命里多了水份;夕阳之山所以可爱,因为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境界。这样也更促使杨补阙能践约前来。

【鉴赏】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近,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近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