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五首)

【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尉、转运使判宫。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书·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枯、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本书中五律五绝共选八首,也因其五言擅长之故。

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白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惜未收入本书。

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辨》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古台摇落后〔2〕,秋入望乡心〔3〕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4〕

夕阳依旧垒〔5〕,寒磬满空林〔6〕

惆怅南朝事〔7〕,长江独至今。

【注释】

  1. 题一本“远眺”下有“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九字。吴公台,在今江苏江都县。本为刘宋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所筑弩台,后吴明彻又增筑,故名。
  2. 摇落,零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3. 秋,秋意。
  4. 野寺两句,意谓野寺来人之少,当由云峰隔水而深。
  5. 旧垒,指吴公台。
  6. 寒磬(庆qìng)句,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磬,注见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7. 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应宋、陈时吴公台故事。

【说明】

诗是吊古,以神韵而论,此是上乘之作。末两句近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百风流人物”意。

【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2〕,老去恋明时〔3〕

独立三边静〔4〕,轻生一剑知〔5〕

茫茫江汉上〔6〕,日暮欲何之〔7〕

【注释】

  1. 题一作“送李中丞之襄州”。中丞,御史中丞。唐代常代行御史大夫的职务。汉阳,今属湖北。别业,别墅。
  2.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3. 明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美称。
  4. 独立句,意即威镇三边。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5. 轻生句,意谓为报国而献身之心,惟有随身宝剑知道。
  6. 江汉,泛指江水。
  7. 何之,何往。

【说明】

诗写久经边疆,晚沦江汉的老将境遇,然而宝剑犹存,自能知其心事。三四两句,又写出他的廉与忠。

【鉴赏】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又题《送李中丞之襄州》,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扭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汉阳别业”,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饯别王十一南游〔1〕

望君烟水阔〔2〕,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3〕,青山空向人〔4〕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5〕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6〕

【注释】

  1. 饯别,以酒食送行。王十一,名未详,十一是他的排行。
  2. 望君句,指王十一的船已在烟水空茫之处。
  3.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4.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5. 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6. 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故名。

【说明】

此诗首尾相应,情景互通,方东树《昭昧詹言》评为“言近而意皆深”。

【鉴赏】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里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实写又是虚拟,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被送的人是远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你看,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不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吗!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李琳)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1〕

白云依静渚〔2〕,芬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3〕,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4〕

【注释】

  1. 莓苔,复词,皆指苔。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这里指足迹,补足“寻”字。
  2. 渚(主zhǔ),水中的小洲。
  3. 过雨,一作“遇雨”,但这里的“过”仍是“遇”意。
  4.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犹陶渊明《饮酒》之“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俞陛雲《诗境浅说》云:“七句花与禅本不相涉,而连合言之,便有妙悟。”

【说明】

三五两句的白云、过雨,已在写“禅意”,末两句则是以“悟”伸足。从诗意看,似乎未寻着常道士。本书卷一中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也是写寻访隐士不遇,却趁此赏览了雨中的草色松声,因而“颇得清净理”。命意有相似处。

【鉴赏】

这是作者寻南溪道士不遇的诗,写得别有深趣。这首诗虽步禅趣,但写来生意盎然,自然清新。“寻”字为诗眼,是全诗的抒情线索。全诗大意是说,我一路漫步前行,只见莓苔上印着清晰的足迹。大概常道土出游去了吧,当我快要走到他的住地时,放眼望去,那絮絮白云,依恋着水中洲渚,萋萋芳草,遮掩了闲静的门庭,一片清幽的景象。这说明道士已经出去很久了。寻人不见,便观览周围景色,以景衬人。通过环境的描写便可了解常道士之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那雨后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趁兴沿着山路走到水源,饱览了一番这山中的秀丽景色。果然溪花开放,自然舒展,光鲜灿烂,静静地临溪而立,不求人赏,颇有禅意。我与溪花相对静观,似亦参悟,万虑俱寂。在这清幽静寂中,早已心领神会,何必去言传呢?一片禅机妙悟,包含了多少世沧桑的意蕴。这虽是旧时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写出了一种静寂而澄澈的境界,清新可喜。中间两联,写景如画,情致自然。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趋,情由景生,妙合无垠,自然浑成,结构上也独具匠心,趣味天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相对忘言。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1〕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2〕

岭猿同旦暮〔3〕,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4〕,从今又几年〔5〕

【注释】

  1. 潸(山shān)然,流泪貌。
  2. 春归句,意谓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客,指作者自己。
  3. 岭猿句,意谓早晚所见的只有岭猿。岭,岭南,指今广东一带。
  4. 已似句,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5. 又几年,不知又要淹留多少年。

【说明】

作者曾由苏州长洲尉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此诗当是这时期作,故有“岭猿同旦暮”及“已似长沙傅”句,本书卷六有作者《过长沙贾谊宅》的七律,可参看。

【鉴赏】

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公元758年(至德三年)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遭贬之因,据《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记载:“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期。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毗陵集》)可见是受诽谤获罪被贬。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后,即乾元二年所作,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同上)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