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易箦》

【作品介绍】

  《曾子易箦》的宗旨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暴露“礼”的崩坏,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曾参是以身护礼的典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以曾参为榜样,那是迂腐至极的。但抛开曾参所守“礼”的内容,他那种严于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

【原文】

曾子易箦

出处:《礼记.檀弓上》

  曾子〔1〕寝疾〔2〕,病。乐正子春〔3〕坐于床下,曾元、曾申〔4〕坐于足,童子隅〔5〕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6〕,大夫之箦〔7〕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8〕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9〕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10〕矣,不可以变〔11〕。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2〕。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13〕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14〕席未安而没〔15〕

【注释】

  1. 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2. 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
  3. 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4. 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5. 隅:名词作状语,在角落。
  6. 华而睆(huǎn):华美,光滑。
  7. 箦(zé):席子。
  8. 瞿然:惊叹的样子。
  9. 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10. 革:通“亟”,指病重。
  11. 变:在此指移动
  12.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13. 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14. 反:同“返”。
  15. 没:同:“殁”,死。

【白话翻译】

  曾子卧病不起,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的下首,曾元、曾申坐在曾子脚边,一个少年童仆手执烛火坐在墙角。童仆说:“又华丽,又光亮,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他们的话,显出吃惊的样子说:“哎呀!”那童仆却又说了一句:“又华丽,又光亮,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啊!这是季孙赏赐的,我因病没能将它换下来。元,扶起我来,换去这张席子。”曾元说:“您已经病危了,不可以挪动身子。希望能等到天明,再请让我们为您换去席子。”曾子说:“你对我的爱护,还不如这位童仆。君子爱护人,就用德行来要求他;小人爱护人,只是让他获得一时的安逸。我还会有什么要求呢?我只有能合乎礼制地死去,心里才满足啊!”于是,曾子被扶下床,大夫用的竹席被撤换下来。曾子又被扶回换过的席子上,还没躺好就死了。

【赏析】

  本文选自《礼记》的《檀弓上》。本文选取一个场景,用短短二百来字,就极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4个人物:天真无邪的童子、心疼父亲而为人老实的曾元、乐正子春、恪守礼法的曾子,作者的文字表述能力非常强,文章的构思也见匠心。曾子谨守礼仪的行为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他认为病死在季孙所赐的大夫享用的箦上是非礼的,故死前坚决要换掉。全文叙事清晰,详略有致。

  曾子所处时代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将只有大夫级别才能享用的箦赐给不够大夫级别的人使用,这对于赐予者鲁国执政的大夫季孙和受赐者曾子两方面来说,原来都属非礼的举动,不过在当时已不足为怪。然而,曾子在临死前却似乎猛然醒悟,为了身后的“名声”,他坚决将箦从自己身下撤换出来。本文宣扬的是曾子恪守礼制的精神,只是读来未免给人造作的感觉,既然临死前坚决不要,当初为何会轻易接受呢?

【讲解】

  《札记,檀弓上》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曾子卧病在床,弟子和儿子均在一旁服待,无意中执蜡烛的家童发现曾子身下是一张漂亮的“大夫之箦”。便脱口赞颂席子光滑。家人忙制止,不料曾子神志尚清醒,忙起身说:“这是大夫等级才能使用的席子,我的职位是不能享受此席的。马上换掉。”

  于是,人们忙着换掉这张席子,曾子安稳地躺下不久就死去了。这就是“曾子易箦”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在儒家可谓是一位显赫的人物。虽然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曾子此举可谓是“君子爱人之举”,但对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临死依然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可谓是后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

  一张光滑的席子却映照了一代贤哲的品质。

  做人的标准非一两句话能诠释清楚的,简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规则。譬如不许国家公务员借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不许领导干部者以权谋私……

  但是,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人躺在本不属于他的席子上时,他们并无愧色甚至从容而镇定。
  中国现代语言中“自觉”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其实,“自觉”是一道规则的底线。我们不是经常提倡“要自觉遵守……”吗?看起来,“自觉”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做人准则该是一面招展的旗帜,不要将它举在手上,它应该长久地矗立在你的心灵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