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中国近代史_张鸣_北洋水师

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也有一个特例,就是北洋水师。整个洋务运动都是变物不变制,器物可以引进,大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学习,但一般的制度性变革是不被允许的。不过,筹建北洋水师却把制度也变了,要想练制一支新式的海军,不变制度是不行的,像当时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都类似于一个小工厂,如果不对制度进行变革,这些军舰根本没法操作。所以,北洋水师全面引进英国体制,把英国的海军章程全文翻译过来,把无关紧要的地方改改,就成了中国的海军章程——《北洋水师章程》。而且他们也把英国的军阶制度引进中国,只是把具体的称呼都改了;同时还把英国的军官请来,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训练中国的水兵;让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又从海外留洋回来的学生当管带或舰长,指挥军舰。所以说,北洋水师对传统的军事制度变革得比较彻底,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首先,北洋水师仍然是由李鸿章掌控的。我们在讲湘淮军兴起的时候说过,湘淮军与八旗、绿营最大的区别就是兵为将有,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所建构的军事体系内的一部分,他要保证北洋水师首先是忠于他的,至少他能够对其施加控制。所以舰队的司令,也就是水师提督,只能是一个忠于他的淮军军官——丁汝昌。丁汝昌原是淮军骑兵出身的军官,骑马毕竟跟开船大不相同,他自己也不懂海军,让一个不懂海军的人来当舰队司令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司令需要全盘指挥舰队作战,如果他不熟悉军舰的性能和海战的规律,那么指挥起来也是很困难的。但李鸿章为了保证北洋舰队对他个人的忠诚,宁愿选任这样一个司令。此外,中国人建海军,内陆的气息还是留存得很重。海军是要到海上去打仗的,死也应该死在海上,它本来就是和陆军不一样的兵种,但是中国人建的海军仍然带有很强的陆生心态。比如甲午海战中在黄海大东沟迎战日军,大东沟那里是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这个战场的选择就很奇怪。大东沟不适合打海战,而且即使能看到陆地,陆上也没有海防炮可以对舰队进行支援。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离海岸较远、比较广阔的海域呢?其实这就暴露了北洋舰队的问题,它只敢沿着海岸线航行,有点小孩子断不了奶的感觉。北洋舰队有两个基地,一个在旅顺,这个还不错,但另一个建在威海旁的刘公岛附近,这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作为海军基地。刘公岛是个离海岸不远的小岛,北洋舰队的基地就建在这个岛和海岸中间的夹缝里,然后这个夹缝两侧朝内建了大量坚固的炮台,这个堡垒就像一个乌龟壳,基地就修在乌龟壳里。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战败后,剩余的军舰都躲在这里面了,这有什么用呢?日军一看,这很简单啊,从威海东南边的荣成湾登陆,然后兵分两路,迂回一下,就把威海打下来了。这时日军可以直接利用岸上的炮台,而躲在乌龟壳里的北洋舰队就都成了活靶子,想出也出不去了。他们在躲进来的时候,就在两边的出口都布满了水雷,本来是怕日军舰队攻进来,结果自己也出不去,倒是自己把自己包了饺子。从现实的海战来看,这种海军建起来的确没什么大用。

还有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当时建起的舰队有四支,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各行其是,各搞一套,其实有点半军阀的味道。这样互不统属,最后只会被人各个击破。之前水师曾聘任英国军官作教习训练水兵,但中国人一发现自己会开船了,能把大军舰开到外洋去了,就觉得不需要外国人了,干脆中国化算了。当时所有人都热衷于搞中国化,然后就发生了权力纠纷,最后把当时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把教习赶走以后,军队的训练就开始松弛、马虎了。虽然那种关于北洋水师在大炮上晒裤子的传言不一定是真的,但的确管理非常疏忽,疏忽到什么程度呢?日本人的间谍进入基地后可以随便拍照,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北洋舰队各军舰的样子,都是日本人拍的,我们自己则没留下照片来。所以日本人对中国的舰队了如指掌。[注] 而且,舰队的管理也很落后,海军每天都是要把舰炮擦得一尘不染的,检查的军官会戴着白手套往上蹭,要没有任何脏东西才成,但后来北洋水师的这些条例规章都没有得到有效遵守。邓世昌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致远号兵舰,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结果中一颗鱼雷就沉了,作为舰长难说他没责任。这些留学生,战败之后,一个个都自杀了。他们这些人都是国家花大钱培养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结果一打败仗基本上都自杀了。邓世昌本来可以不死的,但他偏偏自杀了,刘步蟾也自杀了,林永升也自杀了,方伯谦是被杀的。他们那一茬人里好像只剩下一个萨镇冰,萨镇冰又是其中学习最不好的一个,最后国家海军重建,他反而成了海军大臣。

  1. 参见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