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起义
当然,这种二元结构的出现并无助于他们解决与当地土籍人的矛盾,反而越来越激化,最后他们一横心,反了算了。因为一直处于打来打去的战斗状态会让人活得很累,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很难将组织起来的群体遣散。但是我们要知道,洪秀全当年创教,是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想要造反。他从花县来到桂平山区,不是要来造反,只是希望干点事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古老的失意的知识分子,希望利用歪门邪道出人头地的过程。这还是跟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暴得大名的气功师的经历是一样的。当时国内那些大红大紫的气功师,大多都是因为在体制内不得志,或是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体制的失意者,然后通过创教而迅速家喻户晓,成了所谓大师。本来不招人待见的人,在当年却受到高官和演艺界明星的狂热追捧。其实洪秀全跟这些百余年后的人没有多大区别。人性,在历史上很难有变化,几千年来估计都是这样。通过正规渠道上不去,那就走邪道,只要能出名就行。总的来说,人都是这样,本来无足轻重,但一旦其信众或追随者达到了一定规模,并卷入了当地的政治斗争,那么就有可能跟当地的官府发生问题。而跟官府发生问题就相当于跟朝廷发生问题,这么一步步地走,最后不反也得反了,所以最后太平天国就反了。
农民造反以后,清政府这边的问题也跟着来了。此时朝廷机器锈蚀,反应很慢,而且由于地方政府的隐瞒,朝廷在很长时间里是不知道这事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极力隐瞒,以为自己把这起事件默默处理掉也就算了,另一方面他们又处理不了这件事。起义的太平军在永安被官军围困了很长时间,但官军就是无法扑灭他们。当时若有一支比较强悍的军队,早就能够把太平军平了,但就是平不了。[注] 其实,早在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白莲教在中部几省发动起义时,清朝的军队就已经不行了,统治机器最重要的部分已经问题很大了。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的问题虽然已经有所展现,但毕竟当时的敌人强大,我们还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个时候,当一帮农民揭竿而起的时候,国家军队还是无能为力,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这帮人杀出广西,进入湖南。太平军进入湖南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客籍人响应,而且各种民间会门,比如天地会等都踊跃参与太平军。按道理,天地会是不该帮助他们的,但天地会是被政府打压的,所以这个时候也开始造反了。所以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声势一振,虽然没有打下长沙,但他们在分兵之后,打下了更重要的武昌,就是当时的武汉三镇。当时武昌比长沙不知要重要多少倍,那个时候它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九省通衢。然后太平军就顺江而下,打到南京,此时按照清朝的既有体制和国力,这场起义已经很难扑灭了,所以,事情真的闹大了。
依靠宗教组织发动起义确实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凝聚力比较强。我们常常听人说中国人的宗教感不强,信教就像做交易一样,信什么是因为希望得到什么,这个大体是对的。但在非常时期,一旦人们脱离土地之后加入了一个教,对这个教的依附性可能还是会很强的。中国其实不乏这种人,每一个宗教团体都有这种宗教感很强的人,而且拜上帝教一开始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主要在于它是个一神教,排他性很强。拜上帝教排斥其他的神,独尊上帝,这样信徒的宗教自豪感就很强——我的主最牛,你们的都不行。所以太平军在行进中,一路横扫所有的民间信仰。而加入这个团体的人们,本来都是在乡土信仰中成长起来的,现在居然能够非常毅然、决然地去扫荡这些乡土信仰,可想而知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多么狂热。他们沿途把所有的庙都砸了,尤其是龙王庙——龙像蛇,蛇就是撒旦嘛,他们最恨这个东西。所有的菩萨都给换了名称,叫“该杀”,观音菩萨,观音该杀,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该杀,等等,所有供奉这些神灵的庙都被砸或被烧了。如果没有拜上帝教所制造出的这样一种宗教狂热,普通的农民很难有胆量做到这一点,去把这些他们祖祖辈辈都信仰的东西全部砸掉。而且,在实际的战斗中,拜上帝教也显示出了它的威力,的确使得太平军所向披靡。
此外,拜上帝教在信徒中实行禁欲主义,这也是太平军战士勇猛无畏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在早期,太平军内除了领袖之外,各种生活物资的分配都比较平均,而且不允许碰女人,等打下了天下再说,所以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分了男营和女营。即使是夫妻,私自过夫妻生活也不行,若是想过夫妻生活必须经过批准,但事实上没人会批准。大家别小看了禁欲这一条规则,在革命时期,它的确有强大的威力,能使人产生强大的战斗力。不禁欲,人就容易有私心,不太想玩儿命。整天惦记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人还有心思去玩儿命吗?要想打仗就得没啥牵挂、没啥念头,这样死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太平军作战的确非常勇猛、很厉害。
还有一点,洪秀全自称拜上帝教和洋教有关系。他自己也知道,虽然他是教主,但基本教义都是从基督教那里搬来的,他们信仰同一个上帝。大家都是一个教的兄弟,这样太平军对外国人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不排斥外国人,也乐于接受西方的新事物。[注] 其实,本来中国农民对外国的东西就不大排斥,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讲过,洋人的轮船过来时,中国农民会嗖嗖地爬上船去跟洋人做交易。中国第一次有轮船、火车时,大家都觉得很新鲜,有事没事就喜欢去坐。淞沪铁路刚建成时,当地人没事就去坐,就跟我们现在坐磁悬浮一样,其实就是坐着玩儿。当时也是如此,大家都想过过瘾,结果人太多,最后轧死了一个人,然后朝廷就不干了,就把线路给拆毁了。中国农民本来就有一种实用理性,加上太平军自认为是外国人的兄弟,所以对于外国人的东西都能接受。那些太平军的领袖或是将领们对外国的东西也都特别喜欢,愿意花钱买外国的自鸣钟、大怀表什么的,更愿意收的是洋枪洋炮,太平军非常热衷于这玩意儿。太平军洋炮用得不行,但洋枪还可以,他们用洋枪比湘淮军都早。
想想看,这样一支用特殊精神武装起来的,被禁欲主义笼罩的,还比较开放,喜欢用洋枪的农民军队,其作战能力当然很强。[注]
相对于太平军,清军啥都比不上。要纪律没纪律,要斗志没斗志,一支绿营兵里若只有一半是吃空饷的已经算是好的了,很多时候,一支编制五百人的队伍能有二百五十人就不错了,多余的饷银都让官给吃了。如果上级来检查,临时雇点老百姓拿上枪,套上衣服,杵在那儿就行了。当时尽是这样的兵。至于说装备,更是一直没改过,一色的鸟铳。士兵用起来极不方便的鸟铳,不像现在的枪都有一定的曲折度,而鸟铳枪托是直的,放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很多枪管都造得不好,枪膛都不光滑。此外,还有一半的士兵装备的是大抬枪,就是我们抗战时雁翎队用的枪——排炮。这种枪放枪时前面须得有两个人抬,或是架起来,这枪沉重,而且发射速度也慢。其余的就是刀矛盾牌了。一看便知,这样的军队对太平军毫无抵抗之力,所以区区两万太平军北伐,就能一路打到天津,如果当时南京多派点人,打下北京也是有可能的。按照我的推断,太平军只要打到北京城下,皇帝肯定会跑,因为满人是个游猎民族,没有守城的经验和信心,也从来不守城。外敌只要打到北京城下,他就跑。虽然当时北京的城墙还是很高的,城防也十分完善,但皇帝没有守城的心态,也就很难守城。
参见(清)奕忻等奉敕修,朱学勤等编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同治十一年刊行。在道光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的一封战报中,已有官员对清朝军队面对起义军的“狼奔豕突”、一触即溃状有所批评。
茅家琦先生的《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一书无疑是分析太平天国对外关系的扛鼎之作,参见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一本由英国军官留下的自述性作品对太平军与洋人的关系有过精彩解读,参见(英)呤唎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译,北京:中华书局,1961。该书原名《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叙述》,1866年在伦敦最先出版。呤唎原系英国海军军官,1859年来华,因同情太平天国革命,于1860年夏投入忠王李秀成帐下,曾带领炮队随李秀成出征安徽、江西、上海等地,1864年苏州失陷后脱离太平军。他以亲身经历记述了很多太平天国的史事,书中保存了许多太平天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和英国的官方文件,很富有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