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二首)

长信怨〔1〕

奉帚平明金殿开〔2〕,暂将团扇共徘徊〔3〕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4〕

【注释】

  1. 长信怨,乐府《相和歌·楚调曲》。一作“长信秋词”。长信,汉宫殿名,汉成帝的班婕妤,贤而有文才,起先很受宠爱。后成帝偏宠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班婕妤感到她两人终将对自己不利,请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并作赋自伤冷落。
  2. 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奉,“捧”的本字。平明,天刚亮时。
  3. 暂将句,姑且拿起团扇一同消磨时光。这是写失宠后的无聊心情。团扇,相传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全诗以秋扇见捐比喻自己被弃,这里就用班婕妤自身遭遇的故事。作者另有一首《西宫秋怨》,末两句说:“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也是用的秋扇典故。
  4. 玉颜两句,指寒鸦从昭阳宫飞来,宫在东方,赵氏姊妹所居,故羽毛尚能带着晓日的影子而显得光彩,自己则因失宠而憔悴,容颜反不如寒鸦润泽。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意。

【说明】

封建宫廷中的妇女命运,主要不决定于她们本身的品德才能,却决定于能不能受到皇帝的宠爱,而皇帝的宠爱,又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动。赵飞燕和卫子夫,本来都是歌女,都是在一个偶然机会中被皇帝看中的。

作者写了好多首宫怨诗,以这一首最好,好就好在末两句。构思的精巧,想像的奇特,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智慧。

另一首“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以玉枕无色侧喻被弃,同工。

【鉴赏】

《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这篇诗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即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使读者增强了感受。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孟迟的《长信宫》和这首诗极其相似:“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首句是说由得宠而失宠。“欲何归”,点出前途茫茫之感。次句对物伤情,检点旧日舞衣,余香尚存,但已无缘再着,凭借它去取得君王的宠爱了。后两句以一个比喻说明,身在冷宫,不能再见君王之面,还不如轻盈的燕子,每到春来,总可以绕着御帘飞翔。不以得宠的宫嫔作比,而以无知的燕子对照,以显示怨情之深,构思也很巧,很切。

但若与王诗比较,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差距来。两诗都用深入一层的写法,不说己不如人,而叹人不如物,这是相同的。但燕了轻盈美丽,与美人相近,而寒鸦则丑陋粗俗,与玉颜相反,因而王诗的比喻,显得更为深刻和富于创造性,这是一。其次,明说自恨不如燕子之能飞绕御帘,含意一览无余;而写寒鸦犹带日影,既是实写景色,又以日影暗喻君恩,多一层曲折,含意就更为丰富。前者是比喻本身的因袭和创造的问题,后者是比喻的含意深浅或厚薄的问题。所以孟迟这篇诗,虽也不失为佳作,但与王诗一比,就不免相形见绌了。(沈祖棻)

出塞〔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

但使龙城飞将在〔3〕,不教胡马度阴山〔4〕

【注释】

  1.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唐乐府中之《出塞》及《前出塞》、《后出塞》等皆从此出。
  2. 秦时两句,实为互文对举,意谓明月仍是秦汉时明月,关仍是秦汉时关,战争也自秦汉以来一直在进行,但远戍万里的征人却从未见到回来。
  3.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本是两事。龙城,汉卫青为车骑将军,北伐匈奴,曾至龙城,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匈奴祭天处。飞将,汉右北平太守李广善战,匈奴称飞将军,避而不敢犯。这里也含互文意,合之则统指扬威边疆之古代名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龙城作卢城。清阎若琚《潜丘札记》并作考证,谓李广之右北平,唐治卢龙县。《唐书》又有卢龙府、卢龙军。故应作卢城,即飞将上不应冠龙城。但若卢龙城既可称卢城,又何尝不可称龙城。故阎说似是而非。一九七九年版《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校记云:“此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更隘者。”可备一说,详见重版附记。
  4. 胡,指匈奴等族。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匈奴常据此侵汉。

【说明】

诗是歌颂汉代的名将,意实深慨唐御边之无人;只要有一两个卫青、李广那样的将军,敌骑还敢来侵犯么?所谓闻鼙鼓而思将帅,老将们正是国之干城。征人之未还,也正因国无良将,边乱未息之故。

【鉴赏】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廖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