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一首)

【作者介绍】沈佺期(六五六?--七一三),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间进士。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郎。他与宋之问齐名,有“沈宋”之称。又皆谄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曾因受赃被劾,未追究,值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在今越南境),后复起用,官至太子詹事。卒于开元初。他的主要活动在武则天时期,其作品也多是陪幸奉侍之作,如《唐诗纪事》所录,全是这类颂诗,一方面也因这时国力较为强盛的缘故。除此之外,写闺思的如本书所选两首,谪贬后如《夜宿七盘岭》、《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还是较有抒情色采之作。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从古律过渡到真正的律体,沈宋是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律诗在形式上要求声调谐和,对偶整齐,他们是达到定型的地步的,而这正是律诗所以成为律诗的重要条件,如卷六中的《独不见》,前人也有推为唐诗中一气呵成的七律之冠。

高棅《唐诗品汇序》云:“沈宋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律诗的历史地位。

杂诗

闻道黄龙戍〔1〕,频年不解兵〔2〕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3〕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4〕

谁能将旗鼓〔5〕,一为取龙城〔6〕

【注释】

  1. 黄龙戍,即黄龙冈,在今辽宁开原县北,唐时驻兵于此。戍,驻边的防地。
  2. 解兵,撤兵或休战。
  3. 可怜两句,意谓闺中之月,本应是团圞之月,现在却久照汉家营中,成为别离之月,岂非可怜。汉家,实指唐朝。
  4. 少妇两句,今春意,指此刻相思之情;昨夜情,指当时别离之悲。其实是共通的,这里用互文而分别言之,既使文镜变化,又成今昔对照。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昨,这里是过去的意思。
  5. 将,持。
  6. 一为,一举。一,加强语气的助词。龙城,原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匈奴祭天处,这里泛指入侵者聚集处。此据旧注,另详重版附记。

【说明】

诗以闺中少妇为主,实也包括她远戍的丈夫,末两句便是共同的愿望,也即上通首两句:只要把龙城拿下,就可解黄龙之兵,回来共赏团圞之月。于凄怨中仍含积极意义。

【鉴赏】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颈联又以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少妇”与“良人”。联系前面的“频年”、“长在”,可知所谓“今春”、“昨夜”只是举例式的写法。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离的夫妇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这般伤怀啊!

这一联说闺中少妇和营中良人的相思。双方的离情别意之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末联所写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一层意思,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陈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