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教科书
#前言:为什么要学历史##祖先的历史也许有不少人会认为学历史是为了「知道」过去。也不全然。不如说学历史是为了了解以前的人如何思考,并在当中明白先人的想法、问题,最后如何克服困难。也就是说学习过去的人是如何走过来的。接下来要学的正是日本的历史。换句话说,也就是和各位有血缘关系,各位的先祖、前人的历史。从你的两位父母开始,加上四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再追溯到更上面的世代,祖先的人数也随著陪增,由此可以知道,曾经住在日本列岛的人们是坐在教室中各位的共通祖先。日本历史中的不管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我们的先祖共同活过的历史。 ##日本文明的传统世界不论任何国家都有其国家固有的历史,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国土自古以来便培育了文明,并且发展为独自的传统。在古代,日本谦虚地向在中国出现的文明学习,同时在不迷失自己的传统之下,建立自立的国家。一步一步地走过历史。只要好好观察流传至今的文化及历史遗产便可以知道。 在欧美列强想要侵吞东亚的近代,日本活用自国的传统,找出了与西欧文明调和之路,并且致力于建设近代国家及维持国家的独立,然而也曾和诸国有过充满紧张及摩擦的严酷历史。经过我们先祖不断地努力,才有今日世上最安全富裕的日本。 ##设身处地的想像在学习历史时,重要的是明白先人在各时代所遭遇的问题,同时设身处地的想像。这样一来,历史的事件就不会只是零零碎碎等要死背的事项而已。背后的愿望、隐藏的动机、事实和事实的关连便可以跟著看出来,对历史深层的探索不但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也可以接触到不同而多样的看法。 学习历史,就是和继往开来的先人们互相对话。 #第一章古代的日本##第一节日本的黎明###文明的发生与中国的古代文明世界新石器时代的开端大约一万年前,冰河时代结束后,地球渐渐回暖。随气候的变化,植物的分布有了改变,大型物动也减少了。于是开始栽培野生的植物并饲养家禽,这便是农耕·畜牧的开端。这时,人们也利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提高工具的性能,或者使用土器。 这个时代便称为「新石器时代」。 文明的发生终于,在埃及亚洲的大河附近的农耕活动发展到需要大规模灌概的工程,除了土器及磨制石器之外,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及稍晚才出现的铁器。由于农耕的发展,人口增加,原本散落的小型聚落逐渐集合成数万人居住的都市。随著必须劳动众人的灌溉工程中产生了指挥工程的领导者。他们也指挥战斗及祭祀。随著指挥地区的扩张及合并,最后成为王。人民向王纳税,为了记录而发明了文字并雇用书记。如此国家的基本结构便大致形成。像这样具备了金属器、都市、文字的社会便称作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恒河流域),中国各地区,在距今五千至三千五百年前开始有了文明。 中国古代的文明很早以来便有汉民族定居在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并且有农耕及畜牧等活动。约三千五百年前,殷王朝兴起,不但使用青铜的祭器,也有了汉字的原型。殷灭亡后周起而代之,周使用铁制的兵器及农具。周衰弱后,国内分裂,接著到来的是长年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政治的思想家。孔子便是其中一人,他的思想被称为儒教。 纪元前三世纪,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秦始皇认为必须用重罚来使人民遵守秩序。在秦的时代,不但统一了文字及货币,也修建了防卫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万里长城。然而,秦始皇过于严苛的政治,使得秦不久便被灭亡了。 接著统一中国的汉朝,建立了繁荣了将近四百年大帝国。当时西方也有一个正值强盛的罗马帝国。于是两国间有了贸易往来之路,中国输出绢并输入葡萄及西方的马。这条贸易来往之路便称作「丝路」。印度释迦的佛教也是从纪元前一世纪左右,经由丝路传来中国。 ##第二节 古代国家的形成###记载于中国史书的日本纪元前后小国分立的日本 在日本的弥生时代,中国已经是个由皇帝支配广大土地的强国,例如秦、汉。在中国当时的历史书中,有几个地方记录了日本弥生时代的情形。 有关纪元前后的日本,汉的历史书里这样写「倭人(日本人)约有一百多个小国,当中有派使者来中国的」;1世纪中期,在另外一本同样是汉的历史书中记载者「倭的奴国王遣使汉,皇帝授金印」。这个金印后来在江户时代的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倭」和「奴」都有蔑视的意思。在中国的历史书中,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将周边的各国都视为蛮夷之邦。 ###邪马台国与卑弥呼到了3世纪,中国的汉灭亡,进入了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时代。在中国当时的历史书中有名为「魏志倭人传」的记载,描述到三世纪前半的日本情形。其中写道:「倭国中有一个叫邪马台国的强国,有约30个小国顺服,并由女王卑弥呼治理。」据说卑弥呼祭神,会法术以奇妙的法力来治理国家。另外也写著卑弥呼还曾遣送使者到魏的首都,皇帝赐「亲魏倭王」的称号、金印,及铜镜一百枚等礼物。然而,倭人传的记述中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有关邪马台国的位置,分成近畿说及九州说,目前还没有定论。 ###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弥生时代日本各国的指导者,取得中国皇帝的金印与王的称号意味著什么?中国自汉以来,便和周边诸国缔结君主与臣下的关系。臣下之国有应中国皇帝的要求,出兵、朝贡的义务。而中国皇帝对于前来朝贡的指导者则承认并给予其王的称号及支配权。可以想见的是在卑弥呼的时代,日本便已经进入了以中国皇帝为中心的严峻的东亚国际关系中。 ###大和朝廷与古坟的普及在中国的历史书中被称为「倭国」的日本,在4世纪左右,便完全从中国的文字记录中消失。这段期间,中国国内分裂,对外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刚好同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南部的百济及新罗等国势力抬头,并且有朝向统一国家的趋势。彷佛是时代的潮流,日本列岛也出现了小国合并,建立统一国家的动向。主导这个动向的是以大和(奈良县)势力为中心的政权,称为「大和朝廷」。 同时代没有留下有关大和朝廷初期的文字记录。然而,由古坟的普及可以推测出大和朝廷在四世纪前半握有强大的政权。 ###大和朝廷与东亚####助百济对高句丽之战古代的朝鲜半岛各国或者日本都经常为中国的局势而左右。自从220年汉灭亡后到6世纪末,中国或分裂成数个小国,或有南北之争,内乱不断,对周边各国的影响力也大大减低。 就在这段期间,4世纪以后,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逐渐强大起来。高句丽在4世纪初时并吞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领土乐浪郡。4世纪后半,又攻击了半岛南部的百济。百济求助于大和朝廷。原来住在日本列岛的人们为了取得贵重的铁,和半岛南部有频繁的交流和往来,于是大和朝廷渡海出兵朝鲜。据信当时大和朝廷在半岛的任那(加罗)设立了据点。前来帮助百济的大和朝廷军队和高句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项史实记载在高句丽的广开土王(好太王)的碑文中。攻陷汉城的高句丽遭到百济及以任那作为据点的大和朝廷的抵抗,而未能征服半岛南部。 ####倭五王的朝贡 5世纪中,在中国正是汉族的南朝与游牧民族的北朝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朝的历史书记载了倭的5位王(倭五王)曾经派遣使者10多次,还有大和朝廷势力扩张的情形。大和朝廷为何向南朝朝贡的原因,在于希望以此维持与朝鲜南部的关系,好和高句丽对抗。 ####新罗的抬头与任那的灭亡 朝鲜原来是处于三国鼎立的状态。到了6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势力扩大。被高句丽及新罗压迫的百济陷入苦境。求救兵的百济使者相继来到日本列岛。不久,新罗也威胁到了任那。562年任那亡于新罗,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失去了立足点。 ####归化人与佛教的传来 自5世纪到6世纪,由于大和朝廷积极地参与朝鲜半岛的政治,中国进步的文化经由朝鲜半岛传来日本。以集团或氏族从中国或朝鲜半岛移住到日本的归化人(渡来人)同时也带来了土器,金属器的加工及土木建筑等技术,更协助以汉文写作朝廷的文书。随著汉字的使用,儒教的书物也跟著传来。 另外,6世纪时,当百济的王向日本求援之际,向大和朝廷献上了佛像及经典,佛教由此传来日本。 ##第三节 律令国家的成立 ###圣德太子的新政 ####豪族之争与隋的统一中国 到了6世纪维持大和朝廷的豪族陷入纷争。特别是有关佛教的传来,苏我氏认为应该接纳并且学习,物部氏却认为这会引起日本众神的愤怒而反对。苏我氏获得了归化人的支持。两方最后不得不一战,苏我氏打败了物部氏。 6世纪末,大陆发生了剧大的变化。589年,经过了300年的分裂,隋统一了中国。对东亚各国来说,握有强大军力的隋是莫大的威胁。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新罗陆续向隋朝贡。日本也被迫表明立场及态度。 ####圣德太子的登场 就在这历史的分歧点上时,日本出现了一位年轻的领导者:圣德太子(厩户皇子)。圣德太子生于皇家,传说是位可以一次听十个人说话的聪明人物。593年,第一位女帝推古天皇即位时,圣德太子被任命为辅助天皇的摄政。600年,圣德太子派人前往隋(遣隋使)。这是日本和中国相隔120年的往来。圣德太子不但明白隋的实力,也知道为了日本的发展,必须从大陆引进优良的文化与制度。 ####冠位12阶与十七条宪法 圣德太子在和隋进行对等外交之前,首先著手国内的改革。身为苏我氏后代的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共同携手推行政治,圣德太子最终的目的是要制服豪族,导入儒教及佛教教诲,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结构。603年,圣德太子一扫过去由豪族占有官职的情形,改采不论出生,家世,只要对国家有贡献能力的人便可以获得采用的「冠位十二阶」。这是个将官员分成12个等级,并以冠的颜色作为区别的制度。接著在604年,太子订立了<十七条宪法>。内容是要豪族停止纷争,人民以和为贵,以天皇为中心互相合作,并且还记明,官员必须要有奉公的精神等国家理念。「以和为贵」的想法之后更成为日本社会的传统。 ####遣隋使与「天皇」称号的开始 #####遣隋使的派遣 在国内改革成功的圣德太子,607年再度遣派使者到隋。代表出使隋的小野妹子出身地方的豪族,经冠位十二阶制度被认定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在给隋皇帝的信中,这样写著:「日出之处天子致日落之处天子无恙」。太子在信中强调对等的立场,表明日本决非隶属隋的立场。但是隋的皇帝·炀帝认为这是一封没有礼貌的信而非常生气。朝贡国的倭国竟然用皇帝的别名:天子来称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全世界只能有一个皇帝。刚好这时,炀帝正准备要和高句丽开战,为了避免日本因此和高句丽联盟,隋于是不敢大意,便送了回礼的使者与小野妹子一起回国。 #####「天皇」称号的开始 隔年的608年,第3次派遣隋使。这时信的内容该怎么写便成了问题。既然引起了中国的皇帝生气,这次就不能再使用和中国的君主相同的称号。但是也不愿意再回头使用倭王的称号,来获得中国承认自国的支配权。被大陆文明吸收而失去固有文化是日本想要避免的。于是,这次的信便如此写:「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既考虑到隋的立场,避免了和隋相同的「皇帝」,也没有自贬的意味,更表明了两国对等的立场。这便是日本用「天皇」称号的开始。这个象徵日本自立的天皇称号,便一直延续至今。 ####圣德太子与佛教及古来的众神 圣德太子于607年兴建法隆寺,与苏我氏同为虔诚的佛教徒。然而另一方面,圣德太子并没有忘记日本自古以来的众神。就在同年推古天皇立誓将持续祭拜传统众神。像圣德太子这样不断接纳外国优良文化,也不忘记自国文化的态度,日后便成为日本的传统。 不论在内政或者外交,圣德太子是为古代的国家日本画下设计蓝图的指导者。太子所活跃的7世纪的日本政治及文化中心都在飞鸟地方,因此这个时期又称作飞鸟时代。 ###大化革新 ####7世纪的东亚 包括出兵高句丽等过度使用国力的结果,隋30年便告灭亡。接著统一中国的是唐。唐继承隋的制度,完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法律,户籍,兵役,科举等完备的国家制度,而日本也接著遣隋使,派遣唐使,同行的留学生及僧侣留在当地学习唐杰出的制度。到了7世纪中叶,国力益强的唐出兵攻打高句丽。朝鲜半岛的3国陷入紧张,日本也因此不得不强化国家体制来面对可能的危机。 ####苏我氏的蛮横 然而,圣德太子死后不久,苏我氏一族变得蛮横无道。苏我马子的儿子虾夷自以为是天皇,并且要求称自己的儿子为王子。虾夷的儿子入鹿更将以圣德太子的长男山背大兄王为首的太子一族全部逼死。不久,以承续圣德太子的理想,打倒苏我氏,建设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的共识遂渐形成。这时太子派遣的留学生也相继回国,传来唐进步的政治制度,更提高了改革的声势。 ####大化革新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暗自制定了打倒苏我氏的计划。645年,中大兄皇子在宫中斩杀入鹿,听到消息的虾夷自尽。苏我氏就此灭亡。这一年,朝廷订立了日本最初的年号是为大化元年。在东亚,独自订定并持续使用和中国王朝不同年号的只有日本。隔年,更收回了皇族及豪族私有的土地及人民,改由国家直接管理,推行公地、公民的政策方针。这个开始于大化元年的一连串政治改革,便称为大化革新。为了实现圣德太子的理想国家,大化革新分明了天皇与臣下之别,并且尝试建立日本独自的国家秩序。 ###「日本」国号的成立 ####白村江之战与国防 7世纪中叶,在朝鲜半岛,新罗和唐联合进攻百济。和日本有300年亲密来往的百济战败,半岛南部被纳入唐的势力,这对日本来说很大的威胁。于是以中大兄皇子为主的朝廷,用船运送了大量的军队及物资前往朝鲜半岛帮助百济。633年在半岛南西部的白村江与唐·新罗联军展开决战。经过两天激烈的生死战,日本大败(白村江之战)。四百艘的日本军船化成了一片火海,据说当时熊熊的火焰将天空及海面染成了赤色。百济亡。新罗又和唐联合攻下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 另一方面,百济的王族,贵族及一般民众纷纷亡命到日本。并且定住在近江(滋贺县)及东国。朝廷礼遇他们,并且从中获得了运作政治的知识。 白村江的败北对日本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惟恐唐和新罗袭来的日本在九州设置海防的边防士兵,筑水城,举国加强国防。中大兄皇子更从飞鸟迁都近江,随后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天皇加速国内改革,编制全国户籍。 ####壬申之乱 天智天皇去世后的672年,天皇其子的大友皇子与其弟的大海人皇子,为了皇位继承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内乱。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获得地方豪族的支持,以敏捷的行动赢得了大胜利。在这场争斗中,豪族分裂,对政治的发言力也大大减弱,到此,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发展体制便大致成形。 ####天武天皇与持统天皇的政治 在内乱中获胜的大海人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除了提升皇室的地位,更倾力加强公地·公民的改革。天武天皇仿照中国的律令制度制定国家的法律,也下令篆写国史。还制定了官吏的位阶和升迁制度,并且将豪族们一并纳入其中。 继天武天皇之后接续改革的是皇后·持统天皇。持统天皇在奈良盆地的南部建设藤原京作为京城。这是第一个大规模仿照中国的京城。到此,圣德太子以来的新政几近完成。也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开始使用「日本」这个国号。 ###大宝律令与平城京 大宝律令 701(大宝元年)制定了大宝律令。律是定立刑罚的法律,令则是有关政治制度及手续的法律。基于律令而行政治的国家称为律令国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确立了日本的古代国家为律令国家。 大宝律令中,「律」大致模仿唐律,令则是参照当时日本社会的实情。譬如:除了掌管国政全般事务的太政官外,还特别设置了司理祭众神等仪式的神只官。对照隶属唐而没有属于自己独自律法的新罗,日本虽然一面向中国学习,却始终维持了制定独自律令的态度。 ####平城京 作为律令国家的新首都,位于奈良的平城京在710年(和铜3年)完成。迁都平城京后的大约70年的时间称为「奈良时代」。 平城京是以唐的首都长安为范本而设计的,但是也有配合日本国情的地方。长安设有城墙,平城京则没有。京城里整列著棋盘式的街道,街道北边中央的平城宫是天皇的住所及政府机关。从各地运来的物产在市集中交易买卖,还有仿照唐的制度所发行的独自货币:和同开珎。直到今天仍流传著当时歌颂描写奈良之都如繁花盛开的诗句。 奈良时代的日本人口约600万,平城京约有10万。朝廷的官吏约1万,当中有约200人是由天皇授予崇高地方的中央有力豪族。他们被称作贵族,并且参与政治。国政是由主要的官吏以会议来决定。公地公民与班田收授法在律令国家之下,以公平地统治为目标,其原则为公民与公地:所有的土地与人民都归国家直接管理。根据这个原则,人民可以平等地分到田地,这就是班田收授法的构造。依照班田收授法,根据每6年编制一次的户籍,6岁以上不分男女均可获得维持生活基础的口分田,死后缴还国家。分配到口分田的公民则必需缴纳租·调·庸等税。 ###飞鸟·天平文化 ####遣唐使的派遣 在中国唐朝兴盛时,朝廷派遣唐使致力于文化的传入。遣唐使的派遣到894(宽平6)年停止为止,共约十数次。当时因为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船只在半途遇到海难是常有的事。渡海到唐的阿倍仲麻吕便终身无法回国,而留在唐为皇帝工作,还有唐的高僧鉴真则是历经5次的渡航失败,并且在失明之后才如愿来到日本传扬佛法。 ####武士的登场与院政政治 ####唐的灭亡与宋的建国 在中国,唐亡于907年。君临东亚长达300年的王朝灭亡,对周邻各国来说是件大事。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陷入几个王朝兴兴亡亡的混乱时期,979年,才由宋统一了中国全土。 在另一边的朝鲜半岛,新罗因为分裂而衰弱,936年,由高丽统一了半岛。 #第二章 中世的日本 ##第一節.. 武家政治的开始 ###元寇:蒙古帝国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无敌骑军团在各地进攻,转眼间,从西亚到中国,横跨东西欧亚大陆的广大领土都在帝国的支配之下。帝国迅速的扩张,震惊了欧洲,深怕蒙古人的来袭。蒙古帝国的第5位皇帝,忽必烈汗建大都(现北京)作为首都,并且学中国使用国号称「元」。 忽必烈想要扩大对东亚的支配权,于是计划征服始终维持独立的日本。忽必烈首先几次遣使到日本要求臣服,然而却遭到朝廷及镰仓幕府一致地拒绝。以执权的北条时宗为中心的幕府开始为元的袭来作准备。 元军于1274(文永11)年,七年后的1281(弘安4)年两次以大舰队攻打日本。凶悍且拥有新式兵器的元军,使日本陷入苦战。仅管如此,面临国难的镰仓武士仍然奋勇抵抗。另外元军的两次攻日都受到后来被称作「神风」的暴风雨的袭击而败退。如此,日本维持了独立。而这两次的元军来袭称作「元寇」。 ###历史的名场面:蒙古袭来 元军两度的来袭,各取当时的年号称为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在文永之役中,约有3万名蒙古军乘900艘船逼进攻来。元军占领对马·壹岐,从九州北部的博多湾上陆。在此迎战的幕府军陷入苦战。元军击鼓呜锣,在箭上喂毒并使用火器助威,日本顽强抵抗。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使得元军元气大伤,被迫撤军。 弘安之役时,14万大军乘坐4400艘船舰逼进九州北部。此时,早有防备的日本已经在博多湾岸筑成石垒,准备万全的日本御家人勇敢奋战阻挡了元军的登陆。日本方面又趁夜杀上敌船,浴血战斗后放火烧船。这时暴风雨再度袭击元军,损失惨重的元军大败而归。 日本获胜的主要原因除了御家人的勇敢奋战及暴风雨之外,另外,不习于渡海作战的元军中掺杂了许多不是蒙古人的杂牌军,使得指挥系统失灵。 ##第二節.. 武士的政治与动向 ###室町幕府 ####勘合贸易与倭寇 14世纪后半,由中国的汉民族的反叛将元逐回北方,建立明。明要求日本取缔倭寇。所谓倭寇指的是在这时期出没在朝鲜半岛及中国沿岸的海盗集团。除了日本人以外,也有许多朝鲜人。义满立刻同意要求,禁止了倭寇,并且与明展开贸易(日明贸易)。贸易中,使用合对牌子的证明书(勘合)来区别倭寇与否,因此又称为勘合贸易。日本向明输出刀剑·铜·硫黄·莳绘等,输入铜钱·绢织·书画等物,是室町幕府的重要财源。幕府势力衰退之后守护大名的大内氏掌握了贸易的实权。 16世纪中叶,勘合贸易停止,倭寇再度兴起,但是其成员几乎都是中国人。倭寇在朝鲜半岛及中国沿岸骚乱的结果,大大削弱了明的国力。 ###应仁之乱与战国大名 ####朝鲜与琉球 在朝鲜半岛,14世纪李成桂亡高丽,建立朝鲜国(李氏朝鲜)。朝鲜也向日本要求禁止倭寇,并希望通商来往。幕府同意并展开日朝贸易。然而,在进入16世纪之际,由于日朝间的摩擦,和朝鲜之间的贸易便告中止。 15世纪前半,冲绳的尚氏统一了三派势力建立了琉球王国,琉球以首里为首都并且和日本与明建立国交。琉球不但有船达到南洋,更以中继贸易活跃在当时。 #第三章 近世的日本 ##第一節.. 战国时代到天下统一 ###秀吉的政治 ####出兵朝鲜 完成相隔100年统一大业的秀吉,正是意气风发。秀吉梦想征服明,和天皇一起移住大陆,更企图将东亚到印度纳入版图。1592(文禄元)年,秀吉派遣15万大军前往朝鲜。由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等武将所率领的军队,不久便攻下首都汉城(现首尔),逼进朝鲜北部。然而朝鲜方面由李舜臣所指挥的水军战略奏效加上民众的抵抗,及明朝援军等因素,使得战情逐渐不利,为了与明和谈,秀吉撤军(文禄之役)。但是,与明的协商还没谈妥,1597(庆长2)年,秀吉再度出兵14万大军。没想到,这次却被困在朝鲜南部,无法北上进攻。隔年,秀吉去世后便撤军回国(庆长之役)。但是这两次的出兵使得朝鲜国土荒癈、人民生活流离,并且耗费了庞大的资金及兵力,动摇了丰臣家的统治基础。 ##第二節.. 江户幕府的政治 ###锁国下的对外关系 ####出岛的贸易 在长崎的出岛,荷兰船带来中国的生丝、织锦及汉文的书籍,也带来欧洲的时钟、及书籍。日本起先出口银、铜之后也输出伊万里烧等。幕府为了获得海外的情报,要求荷兰商行长提出「荷兰风说书」。长崎也有中国船的交易住来。 ####朝鲜·琉球·虾夷地 幕府在家康时,透过对马的宗氏回复在秀吉出兵朝鲜后断绝的邦交。两国缔结对等关系,每逢新将军上任时,朝鲜便会派称为朝鲜通信使的使节前来江户,并在各地受到欢迎。不仅这样,在朝鲜的釜山设有倭馆,约有500名日本人住在里面从事贸易及资讯的收集。 17世纪初,萨摩藩出兵琉球。琉球王朝的尚氏向幕府行臣子之礼。然而,琉球也向在中国新成立的清朝贡。幕府因为和清之间的贸易,需要琉球的居间斡旋,于是没有和琉球计较。统治虾夷地(北海道)南部的松前藩和从事捕渔的爱奴人贸易,并从中获得海产及毛皮。爱奴和千岛群岛,桦太(库页岛)甚至和中国东北部都有贸易的往来,日本通过他们进口称为虾夷锦的中国纺织品。爱奴因为松前藩不公平的交易政策曾引发以夏顾夏因为首的叛乱暴动事件(Shakushain 之乱)。 #第四章.. 近代日本的建设 ##第一节 欧美的进出与幕末的危机 ###欧美列强的亚洲进出 ####鸦片战争与英国的中国进出 到了18世纪,欧洲人的生活中起了另一个变化。由于喝茶习惯的普及,特别是英国使得从清进口的茶叶变成生活的必需品,而花费许多。因为茶十分昂贵,于是英国让殖民地的印度人生产麻药鸦片,以此作为茶的付款卖给清(三角贸易)。清查禁鸦片,英国却以妨害自由贸易为理由,派遣军舰发动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开打,战争持续了2年多,占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封锁了沿海,1842年,清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这个消息带给日本相当的冲击。 ####萨长同盟与幕府的灭亡 ####幕府为什么倒台? 佩里来航要求日本开国的仅仅15年后,德川幕府倒台。面对欧美列强的涌入,朝鲜李朝尚能支持44年,清朝也支持了72年。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日本的德川幕府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被萨摩藩及长州藩的势力扳倒下台。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李朝和清朝都有将全国优秀人材集中在中央的科举制度。因此皇帝、国王握有绝大的力量,相对的,地方抗衡的势力就薄弱。对照来看,日本是由各藩自行培养人材,之后这便成为打倒幕府的原动力。还有,日本有所谓的皇室制度,究极地说,全国的武士必须效忠天皇。皇室虽然没有政治上的实权,但是却一直是权威的象徵。因此当列强压力逐渐提高,幕府权威日益递减,皇室重新取代幕府,君临统合日本的中心时,政权移动过程所费的时间就较短而顺利。 ##第二节 明治维新 近邻诸国的国界划定 出兵台湾与琉球 日本为了和清树立国交,1871(明治4)年签订了《日清修好条规》。这是一个根据国际法原理而签订的两国对等关系的条约。同年,琉球的岛民66人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的住民所杀,当时,琉球是日本及清两方的属国。日本向清追究琉球人被杀的责任归属,清以台湾是「化外之民」回避了责任。如此一来,日本政府以处罚台湾住民是日本的义务,便于1874年出兵台湾(台湾出兵)。这是一个尚未完全了解近代国民国家观念的清与日本之间,由于想法的不同而引发的事件。和清协议的结果,问题获得了解决,清自此承认琉球岛民为日本国民。日本于是在1879(明治12)年,将琉球纳入版图,并设置冲绳县(琉球处分)。这样日本和近邻各国之间的国境划定便大致完成了。 朝鲜半岛与日本 日本的独立与朝鲜半岛 来观察一下东亚的地图。日本稍离欧亚大陆一段距离,是漂浮在海上的岛国;面向日本,像只从大陆伸出的手腕的是朝鲜半岛。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等先进的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来日本,也曾有过威胁日本安全的势力。因此日本必须随时注意中国及朝鲜半岛的动向。日本自古代建立律令国家以来便是追求在东亚的独立自主。 镰仓时代,元寇袭来便是以朝鲜半岛为据点。相反地,丰臣秀吉也曾派大军到朝鲜。到了江户时代,透过对马藩,德川幕府和朝鲜维持了良好的关系。 朝鲜的近代化与日本 明治新政府在政权树立后,便急于和朝鲜建立邦交。然而当时臣属于清朝的朝鲜,拒绝与日本缔结外交关系。1876(明治9)年迫使朝鲜开国的日朝修好条规的第一条便是「朝鲜国是自由之国」,其目的是要切断清朝对朝鲜的影响。这时比清朝更强悍的大国俄国,为了找寻不冻港,开始注意东亚。1891年俄国著手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俄国的威胁渐渐逼近。如果朝鲜半岛落入不停地向东扩展领土的俄国手中,便会成为攻击日本的绝佳基地,届时,岛国的日本便笈笈可危。因此当朝鲜开国正要迈向近代化之际,日本支援了朝鲜的军制改革。朝鲜也派遣视察团来学习明治维新的成果,对于日本的安保来说,朝鲜能不为他国所侵犯是非常重要的。 朝鲜问题与清的对立 另一方面,清对于东亚情势的看法却不是这样。1879年,长久以来向清朝贡的琉球变成日本的领土冲绳县,这对清朝来说是一大冲击。之后清在清法战争失败,另一个朝贡国越南变成法国的殖民地。朝贡国的一个接著一个地减少意味著皇帝的不德,也暗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即将面临崩解。因此,清不容许又失去朝鲜这个重要而有力的朝贡国,便将日本视为敌人。这样的东亚国际情势便是日本打了甲午·日俄两个战争的背景。 日清战争 朝鲜问题的日清对抗 日本在朝鲜开国后,支援了近代化首要的军队制度改革。然而,一部份在改革中失意的朝鲜军人在1882(明治15)年引发暴动(壬午事变)。清趁机会派数千军队前往镇压,削弱日本的影响力。 1884年,希望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以推行近代化的金玉均等发动政变,但是被清的军队所平息(甲申事变)。在朝鲜半岛两次日清势力的角力中均告落败的日本,预料和清的对决已经无可避免,便加速扩张军备,储备可以和清抗衡的军力。 日清(甲午)战争与日本的胜因 1894(明治27)年朝鲜南部发生了称为甲午农民战争的暴动。农民军的目的是要驱逐外国人及腐败的官员,一时控制了朝鲜半岛的一部份。仅有少数兵力的朝鲜王朝向清请求援兵,日本也以日清协定为由派遣军队,日清两军发生冲突,甲午战争爆发。战场从朝鲜到满洲(中国东北部)南部,日本不论在陆战或海战都赢得压倒性的胜利。日本的胜因可以归纳为:精良的配备加上严明的纪律及训练。这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日本国民上下一心的结果。 下关条约与三国干涉 1895(明治28)年,日清两国签订下关(马关)条约,清承认朝鲜独立,支付相当于日本政府财政收入3倍的赔偿金3亿日元(两亿两),并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实力不可知,被称为「睡狮」的中国,竟然被新兴国家日本如此轻易地击倒,大出世界其他各国之料。于是自古以来的东亚秩序全盘瓦解。中国瞬时成为列强分割的对象。 然而,欧美列强没那么容易让日本和他们平起平坐。对东亚怀抱野心的俄国,联合德,法,以强势的军力作后盾,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清。这便是三国干涉。虽然在日清战争中获胜,但是日本终究还没有独自对抗三国的实力,只好接受清另外支付的赔偿,放弃辽东半岛。为了要能和俄国对抗,日本以中国「卧薪尝胆」的故事为鉴,朝野举国上下充实国力,发奋图强,以充实对抗俄国的国力。 日俄战争 日英同盟 三国干涉以后,日本面临了与俄国同盟,或是与英国同盟的抉择,政府中也意见分歧。争论的要点在于对俄国的看法,俄国在1900年以在中国发生的义和团事件为籍口,派遣2万兵力到满洲(中国东北部),之后便停驻不走。日本和俄国交涉,是否能使俄国同意停驻在满州而不进出朝鲜,成为最大的争论焦点。最后,外交官的小村寿太郎所提出的意见书为这项争论作出了结论。意见书中分析了日俄同盟及日英同盟的利害与日本的国益,最后主张日本应该要与英国同盟。政府采用了小村的意见书,并且依此展开交涉。1902(明治35)年,日英缔结同盟。日英结盟后的20年,对日本的安全及繁荣助益良多。 日俄开战与战情 拥有日本10倍的国家预算及军力的俄国不但在满洲增兵,并且在朝鲜北部建设军事基地。如果默视不管,放任俄国在极东不断增强军力,那么要不了多久,日本便不是俄国的对手。因此政府决定在为时已晚之前,和俄国一战。 1904(明治37)年2月,日本攻击俄国军舰,发动了日俄战争。朝鲜及满洲成为战场。1905年日本陆军历经苦战,终于占领旅顺,在奉天会战获得胜利。俄国为了扳回劣势,从波罗的海调遣太平洋舰队。舰队其中的38艘军舰在绕过非洲南端后,横跨印度洋,花了7个月的时间抵达日本海。从正面迎击太平洋舰队的是由东乡平八郎司令长官所指挥的日本连合舰队,高昂的士气加上巧妙的战术,在战役中一举歼灭了太平洋舰队。这便是在世界海战史上留名,震惊世人的日本海海战。 改变历史的日本胜利 日本海海战大胜时,日本已经开始向外国借款及发行国债,国家预算8年分的军事费用也已经用尽。如果陷入长期战,便会暴露出和俄国之间的国力差距那么情势将有可能逆转。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在情势对日本最有利的时期,为日俄谈和穿针引线。最后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召开和谈会议,并在1905(明治38)年9月签订朴茨茅斯条约。 根据这项条约,日本获得俄国承认日本在韩国(朝鲜)(1897年,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的支配权,并且取得辽东半岛南部(之后日本称关东州)的租借权,此外俄国更渡让俄国在南满州建设的铁路权益,并且承认库页岛南部为日本领。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没有获得任何赔偿金。一部份不知道国力已经达到极限的国民,对于这样的结果强烈地不满,并引发了暴动(日比谷烧打事件)。 日俄战争是日本的生存之战。日俄战争的胜利,确立了本国的安全保障。新兴的近代国家、有色人种之国日本竟战胜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白人陆军帝国,这给了许多被殖民的民族独立的希望。然而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黄色人种即将威胁白色人种的黄祸论在欧美的流传。 成为世界列强的日本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日本在日清(甲午)战争后成为日本领土的台湾设置台湾总督府,并且致力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日清战争之后,从清国来了许多想向日本学习近代化的留学生。 1905年,孙文在东京组成了以留学生为主的中国同盟会,开始了以三民主义为思想,打倒清朝的运动。 1911年,人民的反政府运动和叛乱军结合,许多省纷纷宣布从清朝独立。这便是辛亥革命。同年,革命派在南京集会并选出孙文为临时大总统,隔年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在清朝政府中握有实权的袁世凯和革命派联手,以逼皇帝退位使清亡国交换孙文出让大总统之位。但是就任大总统后的袁世凯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开始迫害革命派。之后中国陷入分裂,全国各地被拥兵自重的大小军阀所割据。 ##第五章 世界大战的时代与日本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日俄战争后,俄国放弃了在东亚的南向政策,而再度转向欧洲发展,使得欧洲局势紧张。德国已与奥地利、义大利缔结三国同盟,并且扩充海军、加强海外发展。对此感到威胁的英国则向法国,俄国靠近,于1907年成立三国协约以包围德国。欧洲各国面临必须选边站的局势,情势十分紧张。这时在巴尔干半岛追求民族独立的运动正方兴未艾。在这个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列强,便利用独立运动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巴尔干半岛又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紧张的情势一触即发。俄国支援在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与奥地利对立。 1914年,以奥地利皇太子夫妇在波士尼亚的塞拉耶佛被亲露的塞尔维亚青年所暗杀(塞拉耶佛事件)为导火线,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日本的参战与21条要求 日英同盟的日本加入协约国,并且向德国宣战。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地青岛,及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岛屿。另外,当德国的潜水艇开始无预警且无限制地攻击协约国的商船时,日本也派遣了驱逐舰到地中海。 另一面,中国要求日本从青岛撤军。对此日本于1915(大正4)年,向中国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及延长在辽东半岛南部的租借期限。中国为了要使列强插手,于是将雇用日本人顾问等机密的要求事项内容泄漏给内外各界,并冠上「21条要求」之名。虽然英国和美国向日本抗议,日本发出最后通告,迫使中国接受了除了希望事项以外的要求。中国国内的反日声浪高涨。 凡尔赛和约与大战后的世界 亚洲的独立运动 大战后,民族自决的浪潮高涨,亚洲也相继产生了民族独立运动。印度非暴力主义领导人甘地及尼赫鲁要求之前获得英国答应的印度自治。英国采取镇压,却使民族独立运动更具声势。 日本支配下的朝鲜也在1919年3月1日,参加前国王葬礼的民众在首尔宣布独立,并游行高喊「独立万岁」。这个运动立刻传遍了朝鲜各地(三·一独立运动)。这时朝鲜总督府以武力镇压了运动,之后便改变了以武力压迫的统治方式。 在巴黎和会中,日本接收旧德国在中国权益的决定,引起了中国北京学生的**,最后演变为抗议运动(五·四运动)。这个运动之后扩散到中国其他各地。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中国的排日运动与协调外交的挫折 中国的排日运动 清亡后的中国处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群雄割据的局面。继孙文之后领导国民党的蒋介石以统一国内为目标,和各地军阀交战。1928年蒋介石在控制住北京之后,成立了新政府。中国统一的动向,也渐渐影响到了和日本权益所在的满洲,为此日本曾以保护居民为理由,3次出兵山东地方。随著中国国内统一的进行,排外运动也跟著高涨。中国人对于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优惠的列强十分排斥,除了民族的反感之外,受到以武装革命成功的苏联共产党思想的影响,运动有急进的倾向。对势力日益扩大的日本,除了拒买日本商品之外,也时常出现攻击日本人的的排日运动。 协调外交的挫折 在政党内阁中担任了两次外务大臣的币原喜重郎主张协调外交。协调外交是指一面和英美合作,遵守条约内容;另一方面也支持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也就是对中国的民族情感表示同情及理解的外交政策。然而,中国的排日运动却仍然无法有效地控制。因此以日本军部为,开始有人认为对中内政的不干涉政策不足以解决问题,批评币原外交为软弱外交的声音逐渐高涨。 满州(九一八)事变 事变前夕的满洲 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租借了辽东半岛南部的关东州,并且从俄国获得南满洲铁路(满铁)的经营权。昭和初期便已经有约20万名以上的日本人住在满州。为了其安全还有关东州及满铁的警备,约有1万名的陆军部队(关东军)屯驻。 关东军以炸弹暗杀张作霖来强化在满州的支配权,却使得中国人的排日运动更加激烈,不但列车的运行受到妨害,攻击日本人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对日本来说,不但北有苏联的威胁,国民党的势力也已经逼进南边。于是关东军的一部将校开始策划以军事占领满州来解决问题。 满州(九一八)事变与满州国的建国 1931年(昭和6)年9月,关东军在奉天(现沈阳)郊外柳条湖的满铁线路上引爆,并指此为中国的设计,进而占领满铁沿线都市。政府和军部中央原来采取不扩大方针,但在关东军占领了满州主要地区后,政府在事后追认了(满州事变)。国民当中,也有民众对于政府的外交政策无法有效解决日本人在满州受到的不法被害,而对此十分不满,因而支持关东军,并捐了许多钱给陆军。1932(昭7)年3月,关东军实现了满州国的建国,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之后即位为满州国皇帝。世界对满州(九一八)事变的看法1932年5月15日,主张要以协商解决满州问题的政友会的犬养毅首相被海军青年将校的一团所暗杀(五·一五事件)。到此持续8年的政党内阁时代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首相皆由军人或官僚担任。以美国为首的各国谴责挑起满州事变的日本。国际连盟并派遣以英国的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前往满州调查,在李顿调查团的报告书中,承认住在满州的日本人安全及权益受到威胁,但也劝告日本军撤兵,并且建议满州由国际管理。已经承认满州国的日本政府在1933(昭8)年拒绝了这项劝告,并退出国际连盟。之后日本与中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日本的重工业在当地投资,满州国也有经济的成长,更有显著的人口从中国流入。然而满州国实际上是由关东军所掌控,境内也发生了抗日运动。 日中战争 西安事件 由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相互对立,中国处于内战的状态(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然而,蒋介石的方针是先打倒国内的共产党势力,再来对付日本。具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把共产党逼到走投无路。张学良原来是被关东军逐出满州的地方军阀。虽然张学良被蒋介石下令讨伐共产党,然而内心却是赞成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于是在1936年将蒋介石监禁在西安,并且使蒋介石承诺停止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件)。 从卢沟桥事件到日中战争 另一方面,日本军为了要维持满州国及确保资源,在邻接的华北地方另外扶植了亲日的政权,使得中日之间的紧张更加升高。义和团事件之后,根据条约,日本及其他列强诸国在北京附近驻屯5000兵力。1937(昭和12)年7月7日,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不明人物向正在演习的日本军射击的事件。以此为开端,到了隔天演变成为与中国军战斗的状态(卢沟桥事件)。原来只是小规模的事件,也曾试图当场解决,之后日本决定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刻发出动员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 同年8月,在外国人权益集中的上海发生的二名日本人将兵被射杀事件,成为中日之间的冲突一发不可收拾的导火线。日本军原来以为只要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便会降伏,于是于12月占领南京。然而蒋介石却迁都到后方的重庆,持续抗战。 这时,日本军造成了中国军民多数的伤亡(南京事件)。此外,此事件的牺牲人数资料受到质疑,并且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至今仍在争论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粹·德国与欧洲的战争 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1933年由纳粹党的希特勒掌握政权,之后一面迫害犹太人,一面用武力收复并扩张领土。德国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后,于1939年9月闪电进攻波兰,之后和苏联分割占领波兰。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德军进攻西欧拿下巴黎,法国宣怖投降。 日、德、义三国军事同盟的失败 日本看到了德国在欧洲亮眼的成绩。为了保障日本在亚洲的优势,1940(昭和15)年,再加上义大利共同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然而和远在欧洲的两国所缔结的军事同盟不但没有实质上的作用,却反而造成了和支援英国的美国的对立。1941(昭16)年4月,日本和苏联之间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原本日本期待这两个条约能让美国有所让步,德国却在同年6月进攻苏联,使得日本原来的用意变成泡影。 日本的经济封锁 日本为了获得石油的进口于是和领有印尼的荷兰交涉,却被拒绝。如此一来日本被美·英·中·荷四国经济封锁,又称为「ABCD包围网」。1941年4月,为了打开恶化的日美关系,在华盛顿举行了日美交涉,但是没有任何进展。7月,日本的陆海军进入西贡(现胡志明市),又称为南部法印进驻。西贡是日本南进中重要的军事据点,对此美国感到强烈的危机感,便立刻采取报复,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及全面禁止对日的石油输出。8月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召开会谈,并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唱:领土不扩张,国界不变更,民族自决等战争目的。另一方面,持续中的日美交涉却仍然毫无所获。11月美国向日本提出了无条件全面自中国、印度支那撤退的强硬要求,日本视此为最后通牒,决意向美国开战(赫尔备忘录)。 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 1941(昭和16)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空袭美国在夏威夷真珠港的基地,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这个作战的目的是要击破美国的主力舰队以获得太平洋的制海权。同一天,日本陆军登陆马来半岛,击破英军并同向新加坡挺进。日本向英美宣战,并且称之为「自存自卫之战」。日本政府将此战役命名为大东亚战争。德国、义大利也向美国宣战,第二次大战扩大成为日·德·义轴心国与美·英·荷·苏·中同盟国在世界各地的战争。从新闻听到对美英开战消息的日本国民,大多沈醉在之后从各地传来的战果。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以攻击真珠港先于日本对美国的最后通牒,于是向美国国民宣称这是卑鄙的「偷袭」。就军事而言日本攻击真珠湾的行动虽然成功,然而却引起了始终反战的美国国民以「勿忘珍珠港」为口号,团结对日战争的结果。 暗转的战局日本首战的胜利十分亮眼。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日本军以70天攻陷了位在半岛南端新加坡的英军要塞。和同盟国当时尚未整备好也有关系,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然而在1942(昭和17)年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的连合舰队大败于美国海军,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美国以此展开反击,失去了制海权的日本,不但补给路线被切断,输送船也接二连三地被美国的潜水艇击沈。日美生产力的差距逐渐表面化。日本军陷入武器·弹药匮乏的苦战,然而日本的将士勇敢奋战。 大东亚会议与亚洲各国 扩展到亚洲的独立希望日本首战的胜利,带给了东南亚及印度人民独立的梦想与希望。如果没有当地人民的协助,日本军在东南亚不可能有势如破竹的进展。更有被日本军俘虏的英国印度人士兵结成印度国民兵,协助日本军进攻印度。不论是印尼或缅甸的军队都是在日本军的指导下组织而成的。大东亚会议日本为了要获得亚洲各地区对战争的协助,及表现其团结,于1943(昭和18)年11月,在东京召开了大东亚会议。会议中发表了和同盟国大西洋宪章对抗的大东亚共同宣言,宣扬各国的自主独立,相互提携相互发展,撤消人种的差别。会议之后,日本以排除欧美势力、建立亚洲人的大东亚共荣圈作为战争更明确的目的。 亚洲各国与日本 这个战争使得亚洲各地化成战场,并给当地人民带来莫大的损害及痛苦。特别是中国的士兵及民众,由于日本军的进攻而牺牲众多。日本在东南亚的各占领地实施军政。当地独立运动的指导者,为了从欧美各国实现独立,而协助日本的军政。但是,在日本占领区中,强迫学习日文及参拜神社等也引起反抗。此外,日本军对于和同盟军结合的抗日游击队采取严厉的处分,产生了许多包括一般民众的牺牲者。特别是战争未期,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粮食缺乏,当地的人民被迫从事严苛的劳动的情形也时时发生。日本败战撤退之后,这些殖民地在十数年间相继以自己的力量完成独立,当中也有留在当地参与独立战争的日本士兵。日本往南方的进出,原先是为了获得资源,却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楔机之一。 终战外交与日本的败战 从雅尔达到波茨坦 不论是欧洲或者亚洲,战局已经大势抵定。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就同盟国战后的处理,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达举行会谈(雅尔达会议)。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苏联参战以减轻美国的负担。史达林答应和德国的战争结束后3个月便会加入对日战争,并且要求以日本领的南桦太(库页岛南部)及千岛群岛作为代偿,双方并达成共识。4月,罗斯福突然病逝,副总统的杜鲁门继任总统。同盟军发动进攻,希特勒自杀身亡,柏林变成一片废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7月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美英苏3国领袖聚集,以美英中三国的名义对日本发表结束战争的条件,也就是波茨坦宣言。 原爆投下与苏联的进攻自从6月冲绳被占领以来,日本政府内召开了多次讨论结束战争的高层会议。日本政府却在不知道苏联已经暗地准备参战的情况下,要求苏联仲介,调停日美两国的战争。当波茨坦宣言发表时,铃木贯太郎首相或主要阁僚,著眼于有条件投降而倾向接受。然而,陆军反对,并且主张本土决战。政府于是决定等苏联调停后的回答。就在那个期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全世界第一颗的原子弹。到此时,日本政府除了立刻结束战争之外别无他路。8日,苏联打破日苏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9日进攻满州,同一天,美国在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天皇的决断 9日深夜,召开了昭和天皇出席的御前会议。就是否立刻接受波茨坦宣言进行讨论,赞成与反对的两方意见同数。10日凌晨2点,铃木首相到天皇面前请求决断。天皇决定立刻投降并且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正午,透过收音机的玉音放送,国民知道了长年战争的结束及日本的战败。这是自明治之来,日本国民第一次尝到的败战。由于日本的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定在大战中2200万人战亡,3400万人负伤。 第三节 日本的复兴与国际社会 占领政策的转换与独立的恢复 联合国与冷战的开始 1945(昭20)年10月同盟国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省,组成了一个防止新的战争发生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然而战事仍在各地萌芽。占领东欧的苏联,透过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共产主义影响到了西欧。美国为了要封锁其影响力,对西欧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1949年成立与苏联抗衡的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另一方面,苏联也在1949年保有原子弹,1955年东欧各国组成华沙条约组织(WTO)以对抗NATO。德国分裂成东西德,世界进入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主义阵营与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阵营相互角力的冷战时代。 中国在日本败战后,之前携手抗日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再度陷入国共内战。1949年毛泽东所率领的共产党获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则逃亡到台湾。朝鲜半岛也在1948年分裂成南部由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及在苏联影响下的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韩)相互对立。冷战蔓延到了东亚。 第四節.. 经济大国·日本的历史使命 世界的奇迹·高度的经济成长 外交关系的进展 1965(昭和40)年,日本和韩国缔结日韩基本条约,邦交正常化,并且答应提供有偿2亿美元,无偿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美国施政下的冲绳兴起了冲绳祖国回归运动。佐藤荣作内阁以非核三原则的条件同意美军基地的维持,以换得冲绳的归还。1972(昭47)年5月,冲绳回归祖国终于实现。1970年代,美国的尼克森总统为了要牵制支援北越的苏联,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近,并且朝外交正常化进行。于是,田中角荣首相于1972年9月访中,并且签署了中日共同声明,建立两国邦交。然而也由于如此和台湾的中华民国断绝了邦交。之后在1978年缔结了日中平和友好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