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宦者传论》

【作品介绍】

  《五代史宦者传论》是《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讲宦官之害,深于女祸。文章详细描述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从而警告帝王们不要渐积养祸。其实,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帝王骄故里淫逸,又要防止大臣们的野心,势必依赖一批逢迎残忍的小人。所以自秦而汉,自唐而明,宦官之祸,愈演愈烈。

【原文】


五代史宦者传论


作者:[北宋]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2〕。盖其用事也近而习〔3〕,其为心也专而忍〔4〕。能以小善中人之意〔5〕,小信固人之心〔6〕,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7〕,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8〕,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9〕。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10〕,至抉其种类〔11〕,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以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12〕。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13〕。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1. 宦者:即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
  2. 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3. 近而习:亲近熟悉。
  4. 专而忍:专一隐忍,不露真情。
  5. 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中:合。
  6. 小信:指一些貌似忠心耿耿的小动作。固:稳住。
  7. 硕士: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8. 帷闼:帷:帐幕。闼:tà,宫中的小门。
  9. 质:抵押品。
  10. 奸豪:奸雄,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资:口实,资本。
  11. 抉:读音jué,剔出,剜出。
  12. 捽:zuó,揪。
  13. 唐昭宗之事:唐昭宗经常狂饮,喜怒无常,密谋尽诛宦官。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假托皇后的命令,立太子,囚禁昭宗,想尽诛百官后,再弑昭宗。后来都将孙德昭等斩王仲先,杖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以后朱全忠利用诛宦官的机会,弑昭宗,灭了唐朝。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害处却不仅仅在一个方面。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就会使宦官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全部杀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后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
  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忠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解析】

  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本文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清人吴楚材誉之为“可为千古龟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说文章对于历代帝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以宦官制度这一结症给国家带来的危害立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作者的生花妙笔,使文章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的篇幅虽不长,但层次较多,分析详尽,而且夹叙夹议,从容不迫,确属功力不凡。

  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本文把“乱人之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种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只能说明作者在思想上具有局限性。

【作者介绍】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为人耿直,敢于谏诤,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排挤、打击,屡遭贬官。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行诗文革新主张,提倡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