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林彪的垮台与后果
林彪在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取得胜利,并且显得战无不胜的样子。林彪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毛泽东的接班人,在中共党史上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中共党章以前从来没有规定过接班人的事项,新党章的这一修改,反映了林彪的巨大影响和毛泽东对他的关爱。毛泽东信任地称他为"最亲密的战友",看起来已经选定林彪担任中国日后的领导人。
林彪的显赫权势受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持。解放军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发挥作用,因此逐渐在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占据了关键性位置。在170名中央委员和109名候补委员中,44.1%是军方人员。21名政治局委员中,有4位帅、6位将军,还有林彪的夫人叶群--如果这些人在表决时投票一致的话,他们就达到了多数。在各省,军队的发言权也同样巨大。有19名省革委会主任和20名省革委会副主任是解放军人,这样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省级最高职务。此外,部队中省级和地县级的司令和政委人数,往往比同一级别的党组书记和政府负责人多出一倍。1
1.林彪的崛起
林彪出生于1907年,十几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岁不到就成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长征时期,他一路打先锋;内战时期,他又统帅赫赫有名的第四野战军,横扫东北,挥戈直捣华南华东,战无不胜。1954年,林彪被任命为副总理,一年后又获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并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58年当选为政治局常委。1959年,林彪接替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同时也成为中央军委的实际负责人,这一职务意味着主管所有的武装部队。他运用监督职权,改善部队的战备状况及增强他们的政治可靠性。对全军指战员的思想教育,明确提出政治挂帅,党"绝对指挥"枪。林彪保证部队的政治委员掌握大权,享受特殊地位。林彪赢得了党内同志的夸奖,被称读为"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1961年他获得了"林总"这个独一无二的称号。21962年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林彪与解放军的威信和地位。
林彪每取得一点成就,就更加起劲地歌颂毛泽东,称赞毛泽东思想是任何时候的精神指导。林彪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军人监督党的活动,尤其是那些关系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事务。这样,军队一改中共渗透到军队的做法,反而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党政机关。核能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了林彪的地位和军队的威信。1966年10月第四次核试验之后所发表的声明,最引人注目,这份声明强调,参加这次项目的全体人员都"热情地"响应了"林彪同志的号召"。31965年9月,林彪发表了两万字的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之后,声望随之陡然上升,俨然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人了。林彪巧妙地利用了毛泽东关于组织农民反抗资产阶级的思想,并提出处在世界"农村"地区的不发达国家,可以包围并打败处在"城市"地区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4由于这篇文章,林彪成为一名重要的理论家、毛泽东思想的解释者和宣传者。5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被进一步神化了。人们把毛泽东放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行列的第一位--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高--有意识地把毛泽东说成是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峰。1967年,林彪热情地歌颂毛泽东:
正是当代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检验经验,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提出一整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分发和政策。毛主席以他伟大的气魄,高度的智慧,胜利地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阶段的一个极其最大的标志。6
1967年1月,毛泽东决定让解放军干预文化大革命以恢复秩序,这个决定对林彪和军队来说意义重大。他们通过参加文化大革命,进一步渗透到工业、农业和教育战线,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他们的权力。党组织的瘫痪所形成的权力真空迅速地被军方填补了。到1967年4月,林彪被普遍地称作毛泽东"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最好的接班人"。在1969年4月的中共第九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林彪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他被指定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毛泽东的接班人。
林彪是一个精明的阴谋家,非常清楚自己的崛起有悖于毛泽东"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的格言。他明白自己的地位很脆弱,并且意识到,在他真正成为领袖之前,他的成功是不完全、不确定的。在这一时刻来临之前,他必须竭尽全力保卫胜利的果实,确保继承权。因此,他在公开场合千方百计地表明他绝对忠于毛泽东,总是像一个谦虚的学生一样亦步亦趋地跟在毛泽东身后。但是,在这种谄媚举止的表象背后,他孜孜不倦地扩大对党政军各部门和各省的控制。他的地位变得非常牢固,因此对他的接班权的任何挑战都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和混乱。从各个方面来看,林彪在1970年的地位显得是固若金汤;他需要做的仅仅是耐心地等待权柄传到他手里。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满了变量,只有时间才能表明毛泽东的心里究竟想些什么。
2.林彪的垮台
中共的武装力量历来严格遵守前面提到的毛泽东的格言,克制自己不参与政治。朱德从1928年与毛泽东会师的那一刻起,就心甘情愿地服从身为政治领袖的毛泽东,虽然他率领的部队要比毛泽东的部队强大。在随后的岁月里,政治挂帅原则从未受到怀疑。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也并不是自动进行干预,而是受毛泽东之命发挥政治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正中林彪的下怀。7毛泽东这样做是很不情愿的,因为他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军队来冲击党,这个党正在狡猾地敷衍或抵制执行他的政策。
但是,毛泽东已经怀疑林彪的意图。毛泽东在1966年7月8日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对林彪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我的朋友(林彪)......擅长谈论政变问题。这类想法以前从来没有过,它让我非常不安。我从不相信我的几本小书能有那样神奇的力量,但在他的倡议下,全国都来赞扬它们。这就好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不得不(同他)走在一起,好像我别无选择,只能同意。在重大问题上,这是我第一次违心地同意别人。8
随着林彪继续利用毛泽东的名义大肆抢权,毛泽东私下里感到震惊,但他没有采取任何直接的行动。然而,在九大之后,毛泽东开始改变立场,越来越多地依靠周恩来来重建党内文职人员的势力。还有证据表明,1968年秋,在清洗党内干部之力度的问题上,毛泽东与林彪已经产生了意见分歧。9毛泽东称自己是"中左派",并认为军队在清洗和对待党员干部问题上太积极、太猛烈了。
由于毛泽东对林彪越来越不信任,他在1970年3月决定撤销国家主席职务。新起草的国家宪法中没有规定国家主席职务事项,这样就防止了林彪夺取这一职位。林彪感觉到有可能被剥夺接班人地位,遂坚持要求重设国家主席,但毛泽东却在六个场合对林彪说,他认为毫无必要。林彪提议要在宪法中列上一条赞扬毛泽东的"天才",也遭到了毛泽东的否决。毛泽东说:"我不是天才,读六年孔夫子,读七年的洋学堂,到二十五岁那年正是1918年开始读马列主义。我怎么能是天才呢......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10
1970年8月,在庐山举行了九届二中全会,会上第一次公开地争论了这些问题--设国家主席、什么是天才,还有其它一大堆问题。起草新宪法的毛周派人士受到了挑战,有人对新宪法的思路、权力结构和政治路线是否正确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反对派林彪和陈伯达11得到了一帮军方要员的支持,其中包括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吴法宪、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副总参谋长邱会作。毛泽东在1972年3月17日的一次报告中回忆说:"庐山会议上他们先搞隐蔽,后搞突然袭击......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12这次"突然袭击"从8月23日持续到8月25日中午,随后就失败了。袭击的性质一直到1973年8月的第十次党代会上才被揭露,当时周恩来把这次袭击定性为两次失败的暗杀毛泽东行动中的第一次。
庐山会议标志着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公开分裂,林彪竭力要保住接班人的位置,而毛泽东则努力想收回这个位置。毛泽东知道,如果仓促摧毁反对派势力的话,势必要冒触发叛乱之险;故必须谨慎行事。他没有直接与林彪冲突,而是把陈伯达当作"极左分子"和"政治骗子"开刀,并让那几个林彪手下的军队领导人做检讨,批判陈伯达的观点。当军队领导人屈服时,陈伯达就销声匿迹了,而林彪也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周恩来随后组织了一场简短的运动批"五大干将"--前面提到的四位加上林彪的妻子叶群,接着便宣布问题解决了。
为了削弱林彪的地位,毛泽东采取了三种策略,分别被生动地称作(1)"甩石头",即清洗陈伯达以告诫林彪;(2)"掺沙子",即派他自己的人渗透进中央军委以监视林彪;(3)"挖墙角",即在1971年1月重组北京军区以捣毁林彪的根基。13
随着陈伯达被撤职及几位干将失势,林彪知道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他本人。在1970年冬和1971年春,他逐渐得出结论,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武装政变.14他派遣儿子林立果(空军少将、空军作战部副主任)负责拟订政变计划,政变将得到一小撮铁杆死硬分子的支持。1971年3月22日到24日间,阴谋分子秘密云集上海,准备了"五七一工程纪要"15--在汉语中,"五七一"的发音与"武起义"几个字的发音相近。在这份纪要中,毛泽东被冠以"B-52"的代号,林彪被叫做"首长",他的追随者则被称作"联合舰队"。
这份计划宣称,"目前敌我双方都骑虎难下。是生死搏斗,不是我们吃掉他们,就是他们吃掉我们"。16"纪要"把毛泽东说成是一个"虐待狂,疑心病十足的人",并接着说:
B-52总是挑动一派斗一派......他今天可能会对他需要获得支持的人甜言蜜语,但明天他们可能就会被扣上捏造的罪名往死里整......一旦他认为某人是他的敌人,他不把这个人整死就不会善罢罢休;只要得罪了他,他就会坚持到底--罗织各种罪名,让对手承担他自己犯下的罪行。17
"五七一"纪要接着谈了行动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指中央高级负责人)均在我手心之中。属于自投罗网式。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先斩(局部)爪牙,逼迫B-52就范,逼宫形式。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轰炸,543(大约是一种秘密武器,性能不详)、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队。18
据说,这个计划得到了莫斯科的支持,而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林彪主张与苏联靠近,反对毛泽东和周恩来与美国缓和的政策,他的理由是,与华府资本主义势力的任何妥协,都将构成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19
林彪指望他任命的许多外省军队领导人会因感激而支持他。但毛泽东是一位炉火纯青的斗争大师。为了防止发生军事对抗,于1971年8月中旬到9月12日视察了南京和广州,向军区将领们强调他们需要放弃参与政治。这些地方军事首脑被毛泽东严肃的态度慑服,也意识到反抗没有用,于是便无奈地采取中立立场。在这次视察途中,林彪的死党试图刺杀毛泽东,但未能得逞。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从根本上来说,林彪的力量是依靠毛泽东的庇护和军队的支持。当他失去了毛泽东的恩宠和军队的大力支持时,只剩下身旁的一小撮铁杆追随者了。林彪不顾一切地策划将"五七一"阴谋付诸实施,但一个同谋者突然告了密,此人叫李伟信,是空四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林彪急忙调一架飞机到他在北戴河的避暑地,此地在北京以东175英里处。毛泽东命令所有飞机停飞。林彪的儿子设法搞到了一架编号为256的三叉戟飞机。尽管这架飞机没有足够的燃料、没有驾驶员、连无线电操作员都没有,但林彪一家三人和其它六人还是登机起飞,飞机朝苏联方向飞入蒙古。飞机试图在外蒙古温都尔汗附近的一个简陋机场迫降以便加油,但机翼碰撞到地面,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都死亡。当天是9月13日。20
林彪与毛泽东之间提前来临的最后摊牌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根据那位告密者的供词来判断,林彪的优柔寡断似乎是垮台的主要原因。在陈伯达被清洗及"干将"挨批之后,黄永胜和林彪的妻子感觉到大祸临头,他们鼓吹行动,但林彪犹豫不决,丧失了主动权。相反,林彪和儿子考虑调动空四军和空五军占领上海,将上海变为堡垒,以对抗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可能发动的军事干预。万一这个意图失败,林彪的部队将撤退到浙江山区打游击。21但是,这些计划都没有机会落实,因为在最后时刻竟没有出现对抗。林彪在64岁上背着"叛徒卖国贼"22的名声死掉了,而他的主要支持者则全部从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毛泽东把林彪事件称作是中共五十年历史上第十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路线斗争,并告诫说以后还将出现许多次这类的斗争。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作风,每隔七八年必然要有一次"大乱"(一种七年发作一次的痒疾)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彪事件是无可避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的副产品。言下之意是,所有那些包庇过像林彪这种坏蛋的人都无可非议。
3.中共十大,1973年
林彪及其死党垮台后,党和政府中出现了许多空缺职位。二十一人的政治局只剩下十人,政治局五个常委只剩下三人,即毛泽东、周恩来和病怏怏的康生。因此,有必要召开一次新的党代会选举新成员,填补空缺职位,同时也需要正式地批判林彪这个"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卖国贼、政治骗子和右倾机会主义者。"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意思是以左派的面目出现,实际上是抢班夺权,推行右倾目标。
3.1新的权力结构 第十次党代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召开,中央文革小组在会上拼命抢夺权力,显然是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江青和姚文元被选进了政治局,张春桥则进入了政治局常委会。最令人吃惊的是选举了37岁的王洪文担任党的第二副主席,地位仅次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王洪文从前是上海的一名棉纺厂工人,是张春桥的门徒。
3.2国内外形势评估 第十次党代会上作了两个重要报告。75岁的副主席周恩来作了第一份报告,37岁的王洪文作了第二份报告。周恩来大概代表了温和的政府官员和党员干部,而王洪文则为激进的文革小组代言。周恩来尖锐地谴责了林彪的反革命活动--包括阴谋"刺杀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另立中央",背叛九大的路线和政策,充当苏联"超级间谍"的卖国角色,企图将中国沦为"苏联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王洪文初次亮相就在党代会上作重要报告,并宣称粉碎"以刘少奇和林彪为首的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就。这样,就把文化大革命说成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进行到九大,并将继续进行下去,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每隔七八年必然会有一次大乱,因为,牛鬼蛇神出于阶级本性,必然要跳将出来。王洪文强调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和培养年轻领导人的重要性。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人手里,斗争和继续革命将是中国人政治生活的重点。
【参考书目:】
1.Bao, Ruo-wang, and Rudobh Chelminski,"The Case Against Confucius,"Saturday Review/World, May 18, 1974, 12. Barnett, A. Doak, China After Mao (Princeton,1967)
2.Bridgham, Philip, "The Fall of Lin Piao;' The China Quarterly, 55:42749 (July- Sept. 1973)
3.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2年1月13日第4号,揭露"五七一"计划,转载在 1972年4月13日的台北《中央日报》上。英文摘要刊登于Studies on Chinese Communism, 0:7:7-12 (July 1972)。
3.--,《中发》,1972年3月17日第12号,标题为"毛主席视察外地期间与领导同志的谈话纪要(1971年8月中旬到9月12日)",转载在1972年8月10日的 台北《中央日报》上。英文摘要刊登于Studies on Chinese Communism, 6:9: 18:24(Sept. 10, 1972)。
4.--,《中发》,1973年9月8日第34号,转载在1974年2月6日的台北《中央日报》上。
5.Chang, Parris, "Tne Ant卜Lin Piao and Coniucius Campaign: Its Meaning and Purposes;'Asian Survey' XIV;10:871-86 (Oct. 1974).
6.Domes, Jiirgen, "The Chinese Leadership Crisis: Doom of an Heir" Orbis, XVII: 3:863-79 (Fall 1973).
7.,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litics Between Two Party Congresses (Berkeley,1977).
8.Feng, Yu-ian,"Criticism of Lin Piao and Confucius and the Party's Policy Towards Intellectuals - My Understanding," Peking Review, 12:14-16 (March 22,1974).
9.Joffe, Ellis, "The Chinese Army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55:450-77 (July-Sept. 1973).
10.Kau, Ying-mao, The Case of Lin Piao: Power Politics and Military Coup (New York, 1974).
11.Oksenberg, Michel, "The Political Scramble in Mao's China," Saturday Review/ World, May 18, 1974, 10-15.
12.《批林批孔文章汇编》(北京,1974年)。
13.Powell, Ralphard,"The Increasing Power of Lin Piao and the Partv-Soldiers, 1959- 1966,"The China Quarterly, 34:38-65 (Apr.-June 1968).
14."Party Still Striving to Retain Control of "the Gun in China,"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ept. 21, 1973.
15.Wich, Richard, "The Tenth Party Congress: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Succession Ques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58:23148 (Apr.-June 1974).
16.Yao,Ming-le, The Conspiracy and Murder of Mao's Heir (London, 1983).
【注释:】
1 Ralph L.Powell,"Party Still Striving to Retain Control of'the gun'in China," The Christian Science.Monitor, Sept.21,1973,11。其它研究刊载的数字有少许不同。
2 Ralph L. Powell, "The Increasing Power of Lin Piao and the Party-Soldiers,1959-1966," The China Quarterly (April-June 1968)34:44.
3 Peking Review,44, Oct.28,1966, special supplement , iii, 41,Oct. 7,1966,31.
4 Text in Peking Reviews;36,Oct.3,1965,9-30.
5 《人民日报》,1964年12月29日;Chu-yüan Cheng,"Power Struggle in Red China," Asian Survey,VI:9:472-74(Sept.1966).
6 Peking Review, Nov.10,1967;楷体为本书作者所加。
7 Ellis Joffe,"The Chinese Army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The China Quarterly(July-Sept.1973),55:451-52.
8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1972年公开发表。
9 Claude Julien,"The Lin Piao 'mystery'," Le Monde,Dec.30,1971,引自Philip Bridgham,"The Fall of Lin Piao," The China Quartely (July-Sept,1973),55:429.
10 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2年3月17日第12号,标题为"毛主席视察外地期间与领导同志的谈话记要(1971年8月中旬到9月12日)",全文转载在1972年8月10日的台北《中央日报》上。英文本见Studies on Chinese Communism,6:9:18-24(Sept.10,1972)。
11 陈伯连长期以来一直是毛泽东的私人秘书和讲稿撰写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升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据称,他觊觎周恩来占据的总理职位,于是在反对毛周派集团的权力斗争中站到权势猛增的林彪一边。
12 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2年3月17日第12号。
13 同上注。
14 Bridgham,436.
15 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72年1月13日第4号,揭露了这份"五七一"计划,后来,周恩来简要地对一些外国友人披露了该阴谋。这份纪要转载在1972年4月13日的台北《中央日报》上。英文摘要刊登于Studies on Chinese Communism,6:7:7-12(1972年7月)。西方观察家普遍承认这份来自北京秘密档案的文件的可靠性。参见Robert E.Elegant," China Politics still haunted by Lin Piao," Los Angeles Times,April.,1973.
16"五七一"档案。
17 译自台北Free China Weekly,April 16,1972;Bridgham,439.
18 Robert Elegant,Los Angeles Times,April 1,1973.
19 据一份资料称,白宫通过深入克里姆林宫的以色列情报来源,很惊诧地获悉了林彪的阴谋及其与莫斯科的秘密关系。尼克松总统于是决定向毛泽东通报。在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会见周恩来期间,基辛格将这份情报传递给了周恩来。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料出自于华盛顿Evening Standard报社驻伦敦记者Jeremy Campbell,其报道转载在1972年1月30日的台北Free China Weekly上。
20 周恩来对二十一人组成的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代表团发表的声明,载于1972年10月12日的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但是,关于林彪之死的一种非官方说法坚持称,林彪是在北京被毛泽东派人刺杀的。参见Ming-le Yao,The Conspiracy and Murder of Mao's Heir(London,1983).
21 李伟信的交待材料附在"五七一"档案后面,刊登在1972年4月1 3日的《中央日
报》上。
22 周恩来的声明,The New York Times,Oct.12,1972.
23 报告作于1973年8月24日,8月28日被通过。全文刊登于Peking Review, Nos. 35-36,Sept.7,1973,29-33。楷体为本书作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