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献辞 /I

  *作者简介 /1

  *《新京报》访谈录 /2

  *贺卫方:一国两版 /5

  出版者言 /7

  原著者中文版序 /8

  郭序 /9

  第六版序(英文版) /10

  第一版序(英文版) /11

  历代纪元表 /12

  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12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3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3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5

  1.3新的综合思考 /18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

  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21

  2.1清朝的建立 /21

  努尔哈赤的崛起;满洲和清的含义:占领北京

  2.2南明抗清运动 /24

  2.3王朝的巩固与辉煌 /25

  顺治朝,1644-1661年;康熙朝,1662-1722年

  雍正朝,1723-1735年;乾隆朝,1736-1795年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5

  3.1政治结构 /35

  皇帝和贵族;中央政府机构;地方行政:农村基层控制

  3.2经济制度 /41

  土地和税收制度;国家收支;人口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7

  4.1中国社会 /47

  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 /52

  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9

  5.1西欧人的来临 /59

  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会

  5.2俄罗斯的推进 /67

  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

  《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

  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

  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

  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78

  6.1满清力量的衰落 /78

  行政无能:腐败普遍;满人和旗人堕落;

  财政窘迫;人口压力;士人失责

  6.2会党起义 /80

  6.3西方的推进与封贡体系 /81

  第二编 

  外患内乱

  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85

  7.1单口贸易的缘起 /85

  7.2广州贸易 /86

  行商;交易程序;征税与交费:交易项目

  7.3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91

  行为规则;司法权问题

  7.4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93

  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02

  8.1鸦片贸易 /102

  8.2 1834年的律劳卑使命 /105

  8.3风暴前夕的平静 /107

  8.4林则徐在广州 /108

  8.5鸦片战争 /111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第九章  第二次条约安排 /117

  9.1耆英的新外交 /117

  与璞鼎查的交情;1844年奏折;"广州入城问题"

  9.2广州方面的强硬政策,1848-1856年 /119

  9.3亚罗战争 /121

  天津谈判;1858年《天津条约》;上海税则商议

  9.4第二次协定 /124

  大沽的击退;北京协定;俄国的推进

  第十章  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叛乱及回民叛乱 /136

  10.1社会动荡的根源 /136

  社会经济因素;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腐败;

  武备松弛;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

  10.2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 /138

  10.3太平天国的制度 /142

  土地制度;军政合一;文化和宗教的合一;新历法;社会政策

  10.4外国的中立立场 /143

  10.5曾国藩和湘军 /144

  10.6天国内讧 /146

  10.7战争的转折点 /147

  10.8太平天国的崩溃 /148

  10.9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49

        战略错误;意识形态冲突;领导集团的失误;

        太平天国生活的自相矛盾:蹩脚的外交

  10.10太平天国革命的遗产 /151

  10.11捻军叛乱和回民叛乱 /152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

  1861-1895年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156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57

  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58

  总理衙门;通商大臣;同文馆;海关;国际法的引进

  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163

  先驱者;恭亲王与李泰国--阿思本舰队;

  各省自强运动的开始;守旧派的反对

  11.4自强运动的各个阶段 /166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11.5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 /169

  缺乏协调;眼界狭窄;资本匮乏;外国帝国主义;

  技术落后和世风日下;社会和心理惰性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1861-1880年 /182

  12.1对外事务 /182

  斌椿使团,1866年;蒲安臣使团与修约,1868-1870年;

  天津教案,1870年;觐见问题,1873年;马嘉理案,1875年

  12.2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187

  惩戒恭亲王;控制王位继承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92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92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194

  清代在新疆的统治与回民叛乱:海防与塞防之争;

  崇厚出使和《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曾侯和《圣彼得堡条约》,1881年争

  13.3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198

  法国的入侵;清流党的兴起:战争爆发;和平解决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瓜分危" /202

  14.1朝鲜的开放 /202

  14.2国内暴乱与国际政治 /204

  1882年兵变;1884年暴动;东学党叛乱,1894年

  14.3战争爆发 /205

  14.4和平协议 /206

  14.5清朝失败的原因 /207

  14.6战争的反响 /208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

  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战后对外关系 /209

  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年

  第十五章   1898年的维新运动 /214

  15.1早期维新派和传教士的影响 /214

  15.2保守的改革者:翁同\xFD\x98和张之洞 /215

  15.3激进的改革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217

  今文经学运动;康有为努力争取认同;康有为的崛起

  15.4百日维新 /222

  15.5皇太后与政变幻 /224

  15.6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225

  维新派缺乏经验;慈禧的权势;保守派的反对

  第十六章  义和团事件,1900年 /230

  16.1义和团事件的背景 /230

  对基督教的憎恶;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怒火;

  外国经济支配下的艰难生计;自然灾害

  16.2拳民的缘起 /231

  16.3朝廷庇护拳民 /232

  16.4东南互保 /234

  16.5媾和 /235

  16.6俄国占领满洲 /237

  16.7义和团事件的影响 /238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241

  17.1清末新政,1901-1905年409 /241

  17.2立宪运动,1905-1911年 /243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重点讨论1895-1911年 /252

  18.1思想的再定位 /252

  传统思想的变质;新学;日文译著

  18.2社会的变化 /255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的瓦解;新兴阶层;城市的成长

  18.3经济困境 /257

  预算赤字;贸易失衡:外国投资及其控制作用;帝国主义的两面性

  第十九章  历史透视下的清王朝 /264

  19.1软弱的领导与不完善的体制 /265

  19.2满人对汉人的猜疑 /266

  19.3对西方挑战本质的无知 /266

  19.4内忧外患与资本不足 /267

  19.5外国的作用 /267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与军阀割据 /270

  20.1革命的背景与特征 /270

  清朝的衰败;人民起义的传统;外国的影响:

  政治变革的必要;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

  20.2孙中山与革命 /271

  檀香山与香港的影响:兴中会,1895年;伦敦蒙难;

  艰难时期,1896-1900年;同盟会成立,1905年

  20.3共和国的兴起 /276

  铁路国有化;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历史意义

  20.4袁世凯背叛共和 /281

  二次革命;袁的帝制之梦

  20.5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7年 /284

  清帝复辟,1917年;军阀混战

  第五编

  主义与抗战,1917-1945年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年 /289

  21.1背景 /289

  21.2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291

  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和北大;胡适及其贡献

  21.3五四运动,1919年 /293

  21.4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295

  外来访客;问题和"主义";到东方去!到西方去!

  21.5结论 /298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运动中的国家统一 /1

  22.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

  22.2南明抗清运动国民党的改组,1923-1924 /3

  22.3北伐与国共分裂 /6

  22.4 民族主义外交 /10

  华盛顿会议;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22.5 南京国民政府 /12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 /17

  23.1"新军阀"和派系政客 /17

  23.2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18

  23.3 共产党的挑战 /22

  共产国际的政策;毛泽东的自行其是;

  国民党的围剿;长征和遵义会议;

  23.4 西安事变和统一战线 /28

  23.5 成败得失:十年回顾 /29

  金融改革;关税自主;收回外国租界;

  教育;新生活运动;文学界;

  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忽视;财政上的不负责任;

  第二十四章 中日战争:1937-1945 /38

  24.1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38

  1932年的"五一五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

  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4.2不宣而战,1937年 /40

  24.3 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41

  24.4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43

  24.5 统一战线及其衰败 /43

  24.6 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44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24.7 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49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

  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24.8 战争的后果 /55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

  经济灾难;心理的疲倦;

  第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起

  第二十五章 内战,1945-1949年 /60

  25.1 毛泽东在重庆 /61

  25.2 苏联在东北的行动 /62

  25.3 马歇尔使华 /62

  25.4 内战 /65

  25.5 美国的作用 /67

  25.6 对美国政策的重新评价 /68

  25.7 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70

  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清;

  失却民心和政府威信;美国调停和援助的失败;

  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迟滞;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 /75

  26.1 政治组织 /76

  政府结构;政党;中国共产主义的特殊性

  26.2经济发展 /78

  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发展;"大跃进"和公社;

  26.3 社会和心理控制 /81

  社会主义新人;心理控制;

  26.4 对外关系 /83

  26.5 初期紧张的征兆 /84

  第二十七章 中苏分裂 /92

  27.1 冲突的历史根源 /92

  27.2 意识形态争论 /96

  27.3 领土争端 /98

  27.4 战争危机 /99

  第二十八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03

  28.1 彭德怀的下台 /104

  28.2 紧缩和松绑 /105

  28.3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07

  28.4 全面清洗 /108

  28.5 文化大革命回顾 /110  

  第二十九章 林彪的垮台及其后果 /114

  29.1 林彪的崛起 /114

  29.2 林彪的垮台 /115

  29.3 中共十大,1973年 /118

  新的权力结构;国内外形势评估

  第三十章 中国重入国际社会 /121

  30.1 中美缓和 /121

  美国政策的变迁;新均势;中国的动机;

  尼克松在北京;《上海公报》;和解的成就

  30.2 中日恢复邦交 /128

  田中角荣的对华新政策;田中角荣在北京

  第三十一章 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 /136

  31.1 美国的对台政策 /136

  31.2 政治结构 /139

  31.3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41

  31.4 文化生活 /142

  第七编

  毛后中国:追求一个新秩序

  第三十二章 粉碎四人帮 /146

  32.1 国家领导人的逝世 /146

  周恩来(1898-1976);华国锋的崛起;

  唐山大地震;毛泽东(1893-1976)

  32.2 四人帮 /148

  四人帮的阴谋 十月六政变

  32.3毛泽东与四人帮 /150

  第三十三章 邓小平与中国的新秩序 /153

  33.1 邓小平争取政治控制权 /153

  权力基础的扩大;华国锋辞去总理职务;

  "经济挂帅":清除反对派和轮入?"新鲜血液"

  33.2 毛泽东的非神化 /154

  第三十四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 /159

  34.1 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159

  万斯访华;布热津斯基访华;朝向正常化

  与台湾的关系;越南入侵柬埔寨;邓小平访美;中国入侵越南

  34.2 商务与其它关系的正常化 /166

  商务协议和商务协议

  第三十五章 四个现代化 /170

  35.1 十年规划 /170

  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科学现代化;军事现代化

  35.2 紧缩与调整重点 /173

  35.3 快速现代化的后果 /174

  35.4 外来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精髓 /175

  第三十六章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179

  36.1 审判四人帮和林彪集团 /179

  36.2 对毛泽东的评价 /183

  中共的评价;一个历史学家的观点

  36.3 新的领导层和新的秩序 /186

  36.4 中国共产主义:三十五年回顾 /187

  第三十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1

  37.1 邓小平的构想 /191

  37.2 农业改革 /192

  37.3 工业改革 /195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7.4 对外开放政策 /200

  中日贸易;中美贸易;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十八章 转变中的中国,1986-1988:开放政策对文化的影响 /210

  38.1 学生示威 /211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胡耀邦的解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8.2 中共十三大 /218

  人事变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

  38.3 沿海经济发展规划 /222

  38.4 动荡中的社会:通货膨胀和道德败坏 /223

  第三十九章 台湾的?"经济奇迹"及与中国大陆统一的前景 /228

  39.1 台湾经济成功的原因 /229

  经济战略;现代化的手段;社会变化;

  蒋经国(1910-1988)的遗产;李登辉时期

  39.2统一的前景 /235

  第四十章 天安门广场的武力镇压,1989年6月3-4 /241

  40.1 黑云压城 /241

  40.2 党的分裂 /242

  40.3 老人政治的心态 /245

  40.4 屠杀 /245

  40.5 重写历史 /247

  第四十一章 中国的发展模式:独裁政治下的准资本主义 /250

  41.1 邓小平的策略 /250

  41.2 和平演变 /251

  41.3 邓小平南巡 /252

  41.4 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 /253

  人事安排

  41.5 中国共产主义四十五周年:独裁政治下的准资本主义 /254

  意识形态冲突;党的新使命:钱与权;企业私有化;

  住房所有权;股票市场;企业家的乐园;外国投资;

  乡镇企业;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华经济圈

  41.6 中美关系:最惠国待遇 /259

  布什在中国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立场;中国的抗辩;

  克林顿的决定;中国的策略;美国政策的逆转

  41.7 邓小平在历史上的地位 /267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崛起 /282

  42.1 香港回归 /282

  英国的殖民统治;政权交接仪式;回归后的香港

  42.2 中美关系 /287

  "中国威胁"论?;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遏制论与磋商论;

  《美日安全条约》;佩里的作用;

  中美关系中的棘手问题;克林顿的友好示意 

  42.3 台湾与中国:统一的前景 /295

  台湾的现状;"江八点"对?"李六点";

  李登辉出访康奈尔大学,1995年6月;

  1996年台湾总统大选;中国会发动进攻吗?

  42.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