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_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
【希腊文明的崛起】
早在希腊文明兴起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展了几千年,并向四面八方传播。但是,这种文明始终缺少一种因素,并最终由希腊人将其补上。希腊人对纯粹知识的探索和成就都非常伟大,现代的数学、科学与哲学都是起源于希腊;他们编写内容详实的历史书,思考生活和世界,不受前人思想牵绊。人们至今还赞叹当时的希腊。
泰勒斯是最早的哲学家,他预言过一次日食,后来天文学家算出这次日食发生于公元前585年,因而我们也就据此得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哲学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的论断。由于最初的科学实际上是包括在哲学中的,因而科学也同样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可以说公元前六世纪初是希腊历史的,在那之前的希腊历史无人知晓,人们只能对其进行推断。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发明了象形文字,之后巴比伦也出现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用图像来表意,至今中国还在使用这种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西方的象形文字演变成了字母。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是它们孕育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并催生了农业和贸易。这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下面有军事贵族和祭祀贵族。农奴负责耕种,他们归国王和贵族所有。当时这片土地上有一种多神教,传说国王与教中的神关系亲密。
埃及与巴比伦在神学方面有许多不同。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要到阴间接受审判,之后再回到死者的身体中来;由此催生了木乃伊与金字塔。公元前四十世纪末到公元前三十世纪初,埃及的国王们兴建了金字塔群。之后的埃及文明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宗教的保守主义。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闪族人攻占了埃及。他们在两个世纪的统治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唯一的贡献是将埃及文明向外传播出去。
巴比伦的历史带有更多的战争元素。闪族人打败了原先在此的苏美尔人,并从他们那里继承来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片地区的城邦之间连年作战,互相残杀,最后巴比伦胜出,其他城邦成了附属。
同古代宗教一样,埃及与巴比伦的宗教也是生殖崇拜。大地是阴性的,太阳是阳性的。巴比伦的大地女神伊什塔尔在女神中地位最高。后来在西亚,她以各种名称受到崇拜。希腊殖民者为她建筑神殿,称她为阿尔蒂米斯,也就是后来的女神狄阿娜。基督教把这个形象塑造为玛利亚,也就是后来的“圣母”。
宗教与政府的结合会使得宗教被政治改变。宗教中的男神和女神会被寄予各种使命,比如保证大地丰收和战争胜利等。这些神像被安放到全国各地的神殿里。
宗教与政治有了联系,也就自然与道德有了联系。法律是神明传给国王的,因此触犯法律将被看做是侮辱神明。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巴比伦的宗教更关心当下,而不是来生。巴比伦当时流行并传播了巫术、占星术等,还留给后世许多科学知识。比如,一天有24小时,圆周有360度,以及日食、月食的周期等。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它们周边的民族不同,它们是农业文明,而周边民族属于游牧文明。直到公元前1000年,它们还不能自己制造金属武器,只能靠贸易与掠夺获取。当时的贸易主要在海上。掠夺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商业开始发展。最早发展商业的是克里特岛。公元前二十五世纪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克里特岛一直保持着一种先进的文明,被称为米诺斯文明。这种文化中的艺术给人的感觉与埃及神殿大相径庭。
克里特岛上的文明是一种航海文明,与埃及联系密切。埃及壁画中就有关于两地之间海上贸易的画面。宗教方面偏向于叙利亚,但是艺术风格上克里特文化偏向于埃及。克里特岛一直流传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岛上宏伟的宫殿在公元前十五世纪被摧毁,可能是希腊侵略者所为。克里特岛的历史是基于岛上发现的埃及文物,以及埃及壁画推断而来的。
克里特人崇拜女神,同时还同埃及人一样认为人死后依然有生命。他们的艺术表明这是一个欢快的民族,没有受到沉重的宗教的压抑。从壁画中得知他们当时喜欢斗牛,男女都有高超的斗牛技巧。岛上的人有自己的文字,但是至今无人能识。当时岛上国泰民安,没有征战,因此也就没有城墙。
岛上的文明毁灭之前传到了希腊大陆,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传到大陆上的文明被称为迈锡尼文明,一直维持到公元前900年;这种文明是从王陵和城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其中的艺术风格明显来自克里特岛。
迈锡尼人身上至今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他们的语言、他们是不是土著、他们是不是被克里特人征服,等等。希腊语可能是他们传播来的,他们可能是来自北方的贵族。古希腊历史上有三次入侵浪潮,最初是伊奥尼亚人,他们几乎全部继承了克里特文明;接着是亚该亚人,他们与伊奥尼亚人之间的征战将迈锡尼文明严重削弱;最后是多利亚人,他们的入侵将被削弱的文明销毁殆尽。多利亚人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印度—欧罗巴宗教,这种宗教与这片土地上的迈锡尼时代的宗教相互影响,产生了后来的古希腊宗教。
上述都是我们的推测,迈锡尼人的真实身份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文明已经毁灭了。
迈锡尼的文明被毁灭后,一部分入侵者居住下来成了农民;还有一部分推进到了希腊群岛和意大利南部,并在那里安居,建立城市,靠海上贸易为生。古希腊文明都是依海而建,将陆地和海上的权利看得同等重要。
希腊地区山多,有许多肥沃的山谷。这些山谷之间被群山阻隔,交通不便,但是连接海岸城市非常便利。山谷形成的农业区中产出的物资无法保证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们只得从事航海,并扩张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主要分布在小亚细亚、西西里和意大利,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甚至比希腊本土还要好。
在希腊,不同地区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例如,斯巴达地区的贵族靠压榨农奴生活;土地贫瘠地区的农民无人压迫,自给自足;发达地区的公民普遍靠奴隶劳作来积累财富。奴隶都是战争中俘获的野蛮人。除了斯巴达外,经济越发达的城邦里,妇女就越没有地位。
正常发展的社会要经过君主制、贵族制、僭主制与民主制交替。这里的国王不像埃及国王那样有绝对权威,他需要听从元老议会的决议。“僭主制”是指权利不得世袭,“民主制”包括全体公民,女人与奴隶除外。
贸易与海上掠夺促使希腊人学会了书写,尽管此时文字早已在埃及和巴比伦存在,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会书写。腓尼基人教会了埃及人书写,并同样受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希腊人崛起之前,腓尼基人是海上的霸主。公元前十四世纪叙利亚人写给埃及国王的信用的还是楔形文字,到公元前九世纪的时候就变成了腓尼基字母。这种字母可能源于埃及文字,只是这种转变最终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后来希腊人也引入这种字母,并促进了希腊文明的兴起。
希腊文明的第一个名人是荷马。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全是推测,有人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诗的创作时间跨度200年(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50年)。荷马史诗今天的面貌是由庇西特拉图确定下来的,他曾经于公元前560至公元前527年在希腊执政。自此之后荷马史诗便成为了雅典青年咏诵的经典。
荷马的诗歌中有后期贵族阶级思想开化的观点,摒弃迷信的东西。人类学家推断,荷马不过是一个故事的整理者,并不是作者。在荷马史诗中被摒弃的那些迷信的东西,依然隐藏在民众的宗教中。它们与文明的关系是此起彼伏,你强我弱。
任何地域的宗教都是部族的,而非个人的。人们举行仪式,召唤大自然赐福。仪式过程中群情激昂,个人会消除孤独感,与部族合为一体。这种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将动物或者人作为祭祀品杀掉、吃掉,这在希腊非常普遍。当时也有宗教的祭祀仪式不带有残酷元素。
荷马史诗中的宗教非常人性,其中的神明除了不死以外与常人无异。甚至,在其中的几节中还表现出了对神明的不敬。其实这些史诗真正强调的不是众神,而是“命运”、“定数”。命运对希腊思想影响深远。
荷马笔下的神明们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他们天生喜欢征服。他们不会去关心劳作的人们,不屑赐予农夫们丰收。
不只是神明,人间的英雄在荷马笔下也不怎么高尚。典型的代表是庇勒普斯家族,其中的互相残杀和报复没有让人们从中看出一丁点家庭的幸福。
荷马史诗目前的形式,最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这个世纪非同寻常,希腊的数学、哲学、科学开始出现。世界上其地区也在本世纪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孔子、佛陀、琐罗亚斯德纷纷诞生;居鲁士建立波斯帝国;本世纪末,位于伊奥尼亚的希腊城市举行了一次反对波斯统治的叛变,然而他们失败了。叛变被镇压之后,当地最优秀的人才纷纷逃亡。其中的几个逃亡者是当时的哲学家,他们周游希腊没有被占领的地区,传播文明。
希腊是由许多独立的城邦国家组成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水平差异很大,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对希腊文明作出过贡献。有的是在军事上,有的是在经济上。
除了城市还有乡野,著名的有阿卡迪亚,它们不是城市人脑中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乡野,而是十分荒蛮的。
荒蛮乡野地区的人崇拜牧神“潘”,“潘”原名“帕昂”,是牧人的意思。他们举行许多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因为没有牛所以用羊象征丰收。当时还流传着狼人族的传说,吃了作祭品的人肉,就会变成狼人。在当时的希腊,这样的迷信非常盛行。
古希腊的许多东西会让我们联想到宗教,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提起狄俄尼索斯或者巴克斯,我们会联想到酩酊大醉的酒神。对这位神的崇拜影响了很多后世的哲学家,因为对他的崇拜产生了一种神秘主义;想弄清楚希腊思想发展的人,不可能跳过这一点。
狄俄尼索斯或者巴克斯是色雷斯人眼中保护丰收的神,色雷斯人被希腊人看做是野蛮人。人们将酒带来的美好感觉都归功于巴克斯。很早的时候对巴克斯的崇拜就从色雷斯传到了希腊,具体是什么时候无人知晓。尽管遭到传统派的反对,这种崇拜还是建立了起来。这是一种奇怪的崇拜,里面既有野蛮的成分,又放纵女人狂欢。
希腊人眼中的野蛮人的信仰,居然在希腊人中得到传播。这说明有一部分希腊人对原始和本能的事物以及生活方式的崇尚,理性和道德的厌恶。这会将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引向一种反动。
文明人与野蛮人的主要区别在于眼光更长远,尤其在农业兴起之后。为了冬天有粮吃,夏天就开始辛苦劳作,野蛮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的。当理性代替冲动的时候,才能证明是真正的文明人。打猎是即兴的、冲动的,而耕种需要等很久才能收获,是理性的。
文明要想消灭冲动,不仅靠个人的理性,还要靠法律、道德、宗教。若是被视为犯罪,就会受到惩罚;即使没有犯罪,邪恶的行为也会受到谴责。私有制让女人失去了社会地位,同时造就了奴隶阶级。社会将责任感、使命感全部委派到个人身上。个人已经习惯了重压在身,为了未来的美好甘心现在受罪。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酒神巴克斯的崇拜者反对这种理性。酒能带给他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欢乐,打破日常生活的苦闷。没有酒则生活无趣,有酒生活就埋有隐患。眼光长远与冲动之间的对立贯穿历史,不分上下。
理性的文明和科学相似,但是没有纯粹的科学。热情、冲动、艺术、宗教也是人们所需要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宗教的;宗教的基本上都是受酒神巴克斯崇拜影响。这影响到了柏拉图,以及后世的基督教神学。
狄俄尼索斯的原始崇拜野蛮丑陋,但是影响后世哲学家的不是这一点,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包括禁欲、精神沉醉代替肉体沉醉,这种精神以俄耳甫斯为代表。
俄耳甫斯是人还是神谁也说不清楚。他的名字让人感觉他像是来自克里特,他的教义中也有许多埃及元素,古埃及就是通过克里特岛影响希腊的。据说俄耳甫斯被狂热的酒神巴克斯的崇拜者撕碎。他的身份应该是祭司和哲学家。
俄耳甫斯的崇拜者相信轮回,认为人的灵魂会因在世的表现受到祝福或者遭受痛苦,人应该依靠自己和宗教礼仪净化自己,人归天地共有。最虔诚的教徒除了圣餐之外不吃肉。
在关于巴克斯的众多神话传说中,有一种说他是神的儿子,小时候被巨人族吃掉,只剩下一颗心。这颗心促成了巴克斯的重生。后来巴克斯的教徒生吃野兽,被看做是对巨人族的报复。因为野兽身上有神性,吃掉野兽就愈发接近神。人归天地共有,神性越多,属于地的部分就越少。而巨人族是地所生的。
俄耳甫斯教徒留下的书后来被发现,这些残缺不全的书上写的都是如何才能让灵魂得到解救。得到解救最关键的是不能忘记自己在世上的所作所为。
俄耳甫斯教徒崇尚精神上的沉醉,而不是肉体上的。他们认为精神上的沉醉能让人与神沟通,从而获得神秘知识。毕达哥拉斯将这些神秘的成分带入希腊哲学,带入柏拉图的哲学中,从而影响到后世的宗教哲学。
巴克斯影响俄耳甫斯,俄耳甫斯影响毕达哥拉斯。他们之间有的东西是传承的,比如女权主义,柏拉图曾经要求女人与男人在政治上平等;还有一种传承是尊重激烈的感情。希腊的悲剧即来源于酒神的祭祀。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中,主人公感情激烈,充斥着发怒、疯狂和忧患。
人们认为希腊人很镇定,处事不惊,总是置身其外去观赏他人的激烈行为,犹如神明。这是种误解,带有片面性。可能荷马、索福克里斯、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的人,但是受巴克斯和俄耳甫斯影响过的人并不是这样。
俄耳甫斯的信徒多少是悲观的,现实世界中充满苦难,而灵魂要在其中不断轮回。要想摆脱这些苦难,唯一的出路是净化自己,早日与上天的神人神合一。
一部分希腊人被激烈的感情、苦闷的现实苦恼;另一部分趋于理智,自我认识清楚。正是这两派人的共存造就了希腊的伟大,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还是宗教上。若是只有一派人,无论是冲动的还是理智的,都不会改变世界。希腊最原始的神话形象不是神明宙斯,而是因带给人间火种而受苦受难的普罗米修斯。
但是普罗米修斯并不能代表全部希腊人,那样也是片面的。希腊人的倾向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热情的、宗教的、神秘的;另一种是理智的、科学的、欢快的。希罗多德与亚里士多德是后一种倾向的代表人物。
俄耳甫斯教受到前一种倾向的人的崇拜,后一种倾向的人则对他嗤之以鼻。这有点类似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地区的卫理公会教派。
古希腊时期男人与女人的精神生活差距较大,几乎完全是隔绝开来的。在希腊,一个人即使再理智,也容易在感情问题上冲动。这种冲动的热情是原始的传承,是传统的沉淀。所以说不能片面地去看待希腊。
最近人们才充分认识到宗教对希腊的影响。哈里逊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言》、康福德的《从宗教到哲学》,其中都着重提到了宗教对希腊思想和哲学的影响。约翰·伯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是我认为对这一问题阐述得最客观的著作。
在《早期希腊哲学》第二章“科学与宗教”中,伯奈特认为,希腊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对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其中透露着一种对人与世界全新关系的认识。色雷斯人本身并不伟大,但是他们启发希腊人认识到灵魂的伟大。
他还认为,若不是科学的兴起,希腊的宗教会与东方宗教一样。科学挽救了希腊。众多俄耳甫斯教团的建立使得新的宗教发展到高峰。俄耳甫斯教派的信仰与当时在印度流行的信仰惊人地相似,尽管两者之间没有交集。俄耳甫斯教徒还建立起了组织,那就是教会。每个人都可以加入教会,没有条件限制,也没有歧视。这种组织的出现影响到了后世的生活方式和哲学。
【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是哲学诞生的第一人,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他说过是水构成了世间万物,这可能让哲学的初学者感到迷惑,因为这句话给他们的印象与他们心中的哲学形象不符。泰勒斯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尽管他身上科学家的气息要比哲学家的气息浓厚。
泰勒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那里经济繁荣,但是因为有很多奴隶,使得穷人与富人之间矛盾激烈。当时,这种情况在希腊非常普遍。
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这段时间是米利都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政权从贵族手中转向财阀,最后被民主党派支持的僭主掌握。米利都当时同爱琴海东岸的吕底亚王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还同埃及关系密切。埃及雇佣希腊士兵,并且部分城市对希腊开放贸易。希腊在埃及最早的殖民地便是米利都建立的。
泰勒斯曾经成功预测了一次日食,天文学家经过精确计算确定那一年为公元前585年。其他的证据也把他的生活年代指向那个时期。泰勒斯预言日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当时巴比伦的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计算出日食的大概周期,并且能预言月食。当时的人们只知道预测,并不知道为什么有此循环。
据说泰勒斯周游埃及,给希腊带回了几何学。但是当时希腊的几何学是凭经验进行计算的,泰勒斯并没有将其提高到后来的那种高度。人们还将其他一些几何学定律归于他名下,恐怕也是错误的。
当时的七位贤人被称为希腊七哲,泰勒斯是其中之一。他崇尚水,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甚至认为大陆是漂浮于水之上的。他还认为磁石能吸引铁是因为磁石内部有灵魂,并由此推断万物内部皆有神。这些都保存在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中。
水构成万物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二十年前我们认为万物是由氢构成的,氢元素在水中占的比例有三分之二。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对泰勒斯的了解太少。但是对米利都学派的后人了解很多,后人们的学问很有可能就有一部分是继承自泰勒斯。虽然当时的科学和认识很肤浅,但是对人们的启发意义重大。
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几个很有趣。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提到一个:当时的人们看到泰勒斯很穷就认为哲学无用,泰勒斯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第二年橄榄丰收,于是便用全部积蓄租下了榨橄榄油的机器。等到来年橄榄丰收,人们纷纷向他租借榨油的机器,他借此大赚一笔。他并非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证明哲学并非无用。
阿那克西曼德是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哲学家,他的年代不可考,一种说法是公元前546年时他六十四岁。他同样认为构成世界的是一种单一元素,但并不是水。这种元素是无形、无限、无尽的,能转变成任何物质。他可能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神来掌管,这些神总想扩大自己的领域。自然在维持着他们之间的平衡,有了火就会有灰烬,也就是土。维持这种平衡是正义的体现。在希腊,正义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与神都服从于正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中,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已知的元素都是对立的,比如水与火。因此构成世界的那种单一元素便不可能是已知元素,因为这种元素是无限的,一种元素无限的话,他对立的元素也就不存在了。元素在宇宙中是独立的。
他还认为世界并不是宗教中的神创造的,而是从一种永恒的运动中演绎出来的。水中的动物被太阳照射便演化成陆地动物,由此推断人是由鱼演化而来的。
据说他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还曾经推断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二十七八倍。总之,他是一位比泰勒斯还要有趣的哲学家。
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与前两位并称为“米利都学派三杰”。他不像前面两位一样有趣,但是贡献很大。他的生卒年月同样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他生于阿那克西曼德之后,并且于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人毁灭之前成名。
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构成,水、土、石头是气凝练程度不同的不同体现。他还认为,大地的形状像圆桌,并且周围被气包围。
与近代不同,在古代阿那克西美尼的名声要比阿那克西曼德响亮。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包括毕达哥拉斯。
米利都学派的伟大不在于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勇于探索的精神。埃及与巴比伦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出火花。这里经济发达,因而很少有迷信。至于巴克斯与俄耳甫斯的教义,根本没有影响到这里。米利都学派三杰的思想是很纯粹的科学假设,里面不含有神元素。他们对这些假设作出的努力影响了后人。
希腊哲学将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其中将带有更多的宗教元素,尤其是俄耳甫斯教义。这个阶段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有趣的,也取得了成就,但是没有米利都学派那样有科学性。
【毕达哥拉斯】
本章主要讨论毕达哥拉斯对古代和近代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毕达哥拉斯是人类思想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是由他开创的,他将数学与自己思想中的神秘部分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数学与哲学一直存在一种奇特的关系。
关于他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他生于爱琴海东部的萨摩斯岛,公元前523年左右是他的辉煌时期。有人认为他的父亲是公民,还有人认为是阿波罗神。当时萨摩斯岛被波吕克拉底统治,他有自己的海军,是一个有钱的恶棍。
同米利都一样,萨摩斯地区的人也经商。从公元前535年到公元前515年,波吕克拉底统治萨摩斯。这个恶棍先是赶走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后又用海军在海上大肆抢劫。当米利都被波斯消灭之后,他便与埃及结成联盟,以免被波斯吞并。当波斯攻打埃及的时候,波吕克拉底又见风使舵,出兵埃及。最后水兵倒戈。尽管这次兵变得到了镇压,但是不久之后波吕克拉底便因为贪心,中了波斯人的计,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波吕克拉底喜欢艺术,并建造了不少精美的建筑。但是他的政府不能让毕达哥拉斯感到满意,所以毕达哥拉斯离开了这里。有人说毕达哥拉斯到过埃及,并在那里获得了大部分知识。这个无从考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后定居于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
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邦非常富庶,还不用担心受到波斯人的侵犯。当地最大的两个城市是锡巴里斯和克罗顿。两个城市大小相当,主要经济来源是海上运输。当毕达哥拉斯来到克罗顿的时候,克罗顿刚刚被锡巴里斯打败,当时城邦之间经常战斗。不久之后,克罗顿反败为胜,彻底摧毁锡巴里斯。锡巴里斯在商业上有名,克罗顿在医学上有名。
毕达哥拉斯与弟子们在克罗顿成立了一个教团,并最后因为当地公民的反对搬到了他林敦,一直到他死去。
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最让人费解的人物之一。传说太多是一方面,还有他那怪异的理论。他建立了一种宗教,教义主要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有罪。他的教徒成立宗教团体,并最终取得了一些地区的统治权。但是最后遭到人民反叛的原因是他们渴望吃豆子。
毕达哥拉斯教派有许多禁忌带有明显的原始观念,比如不能碰白公鸡、不能吃心,等等。康福德在《从宗教到哲学》中说,毕达哥拉斯是俄耳甫斯教派内部的改良,俄耳甫斯则是对酒神巴克斯崇拜的改良。人类历史中神秘主义与科学、理智是一起发展的,希腊的神也分开明的神和不开明的神。毕达哥拉斯是属于神秘主义一派的,亚里士多德说他一开始研究数学,到后来研究魔法。但是他的神秘主义又透有理性成分。
他创建的宗教社团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大家一起生活,财产公有,就连取得的成就也是公有的。社团将这些成就归功于毕达哥拉斯,曾经有人违反此规定后死亡,被看做是神的惩罚。
毕达哥拉斯教义中认为人的身体不过是灵魂在世上寄托的地方,我们无以逃避,最好的净化灵魂的方式是献身无欲无求的科学事业,当一名旁观者和观察者。投身科学与沉思、观察催生毕达哥拉斯得出了数学知识。真正为毕达哥拉斯鼓舞的人们从数学中也会感到那份神秘的沉醉,而仅仅是在学校课堂上听数学课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真正的数学家是会像享受音乐一样享受数学的。
毕达哥拉斯伦理学中的许多认识与现在截然相反,他认为观众、旁观者比表演者要重要。就像足球赛中,他认为看球的人要比场上的队员重要。扩大到国家,他认为真正重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大众。这种认识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古希腊的哲人们因为沉思和当旁观者而获得认可,获得神学的保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时的哲人们崇尚思考,而不是劳动。
到了后来,沉思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思考,功利性加大。很好的一个例子便是,贵族对新工业文明的厌恶使得真理的定义变得更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
纯粹的数学诞生后,因为其是神圣沉思的结果,所以在神学、哲学、伦理学的发展中都得以介入。
毕达哥拉斯在宗教方面和数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在当时,这两方面不像现在这样泾渭分明,当时几乎是不分家的。
科学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同某些虚幻的东西一起发展的,天文学与占星术,化学与炼丹术都是如此。数学呢?数学一方面非常精准,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纯粹的思考、推断。因此人们认为数学得出的结论是最理想的,如果现实与此不符,便会想方设法改变现实来符合这种理想。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许多形而上学的错误。
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万物都是数”,现在看这句话,它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是在毕达哥拉斯那里,并非没有意义。他最早发现数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他眼中的数是平面的或者立体的,就像扑克牌和骰子上面的数一样。他认为世界是由一小块一小块的数目构成的,它们按照不同的排列构造成不同的物体。
毕达哥拉斯在数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是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埃及人最早发现两条直角边边长若为3和4,则斜边边长为5。但是希腊人最早发现了3与4的平方和等于5的平方和,并给出了证明。
希腊的几何学是从已知的事物开始演绎、推断,因此推断出的定理尽管只是一个理论,不是我们已知的事物,但是仍然被看做是正确的。当时几何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数学代表永恒,代表严谨,这是我们追求的信仰和真理的特点。数学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理论上的圆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存在的,无论你的圆规多么标准。我们在数学中谈论的圆,都是理论上的圆。数学中的理论高于现实造成了人们对理论的崇拜,理论上有但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被归于上帝所造。这样,无论是宗教性偏浓,还是科学性偏浓的宗教都深受数学影响。
毕达哥拉斯开启了神学与数学的结合,对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毕达哥拉斯之前的俄耳甫斯教义与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无异,但是数学与神学结合后,使得西方的宗教带有明显的理性。毕达哥拉斯使得东西方的宗教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对人类思想界的影响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深刻剖析柏拉图,便会从中发现毕达哥拉斯的影子。理论上存在一个现实无法触及的世界,这个观点使得后世开始相信上帝是不朽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愈发明显,下面就会提到。
【赫拉克利特】
现在人们对希腊人的看法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崇拜,认为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初的美好,并且当时的贤哲是现在人无法企及的;另一种是受到近代科学的影响,认为希腊人最好忘记自己有一群聪明的先人,甩掉包袱。这两种看法各有自己的道理,但是都是片面的。我想先谈一下遥远的希腊思想能带给我们什么。
希腊人创造了各种假说。这些假说在当时可能是幼稚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哲学的各种门派,一直影响到近代哲学。恐怕连希腊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现代人无法匹敌。他们的假说在多年之后都变成了说得通的理论。
其次,希腊人发现了数学推理和演绎的方法。他们发明的几何学深深影响了近代科学。但是,几何学也体现了希腊人片面的一面。他们根据现实进行推理、演绎,得出的结论如果与现实不符,就认为现实错了。这是片面的,后世被这种片面的观点引入歧途。因此,不能盲目崇拜希腊人。虽然当时有许多天才,但是不能无视近代思想的进步,只盯着遥远的古希腊时期。
研究一个哲学家,应该抛开偏见,根据假设去论断,并对论断的结果进行批判。但凡是一个哲学家,他的理论中或多或少有智慧的成分,因此在研究的时候不能心存蔑视,要公正客观;再者,每一门学问、每一个观点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批判的时候不能犹豫不决。以这种方法去研究,无论是研究希腊人还是其他地方的人,都能扩展我们的思维,尽可能地消除偏见。
我们本章是要谈赫拉克利特,但是在他之前我们要先提一下色诺芬尼。据推断他生活在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之间的年代,出生于伊奥尼亚,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意大利南部。他认为构成世间万物的是水和土。他对神的认识非常自由,认为前人一直在丑化神,将一切罪行强加在神身上;还根据自己的模样想象出神与人一样,这完全是没有理由的杜撰和猜测。他相信,神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可能与人一样,人类永远不会理解神的思想。即便是知道了其中一两点,也是纯属巧合。
色诺芬尼受到反神秘主义、反毕达哥拉斯人士的推崇,但他并不是出色的思想家。
毕达哥拉斯尽管年代久远,但是他的影响却是哲学家中最大的。他之后的赫拉克利特也非常伟大,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学说。他的出生年月未知,只知道他是以弗所公民,出身贵族,于公元前500年达到个人的鼎盛时期。他的学说多是形而上学的,其中一个观点是万物都在流变。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偏重神秘主义,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义。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都是火,火能毁掉一切,也能塑造一切。他还认为世界是对立统一的,一切产生于一,一生万物,一是万物之源,一就是神。
人们对他的认识一部分来源于他残留下来的著作,他在其中的形象很差,而且喜欢讥讽别人。他鄙视周围的人,并恶语相加。他还大肆抨击前人,认为荷马应该遭到驱逐并被施刑,认为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并不拥有智慧,还声称自己见过的人距离智慧都有很大的距离。唯一受他推崇的前人是提达姆斯,可能是因为提达姆斯说过世人中坏人占绝大多数。
他崇尚战争,认为是战争使一部分人成为神、一部分人成为人、一部分人成为奴隶。一切都是通过战争争取来的。并认为荷马祈求消除战争是错误的,消除战争会导致宇宙毁灭。因为战争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公正、代表着机会平等。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水和火两部分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贱。因此灵魂应该是干燥的,还认为变湿会使人感到快乐,醉酒便会导致灵魂变湿,如果变成水就代表这个灵魂死掉了。他的这些理论与尼采类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命运,并反对纵欲享乐。
赫拉克利特敌视当时的所有教派,他并非从理性主义、科学的角度去敌视这些宗教,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宗教。他只承认同自己观点相同的学说,并且厌恶别人说他崇尚巴克斯。他太过激烈、易怒,不然的话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宗教改革者。
前人中泰勒斯认为世界的元素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元素是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的元素是火,最后的恩培多克勒的观点有点和解的意思,他认为世界的元素有土、气、火、水四种。
他认为火构成了一切,世界就是一团不熄的火焰;火焰转化成为海水与风,世界在永恒的变化。
赫拉克利特还有另外一种学说,那就是对立促成和谐,这也是他崇尚战争的原因。因为有对立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运动,有运动就会有转化和永恒。因为存在对立,人们得以获得和谐和永恒。
对事物对立面的综合考虑,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特点。黑格尔身上有赫拉克利特的影子。赫拉克利特受到希腊思想中宇宙正义观的影响,认为宇宙是正义的,不会让对立的任何一方压倒另一方。他反复提到的上帝高于众神,智慧出众,这个上帝就代表着宇宙的正义。
赫拉克利特最有名的学说便是万物随时在变,柏拉图曾经在《泰阿泰德篇》中描绘了他的名言:
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不断地在流。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流传下著作,他的言行多出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的引文,而这些引文大多是为了批判他才引证的。通过对手的引文才被人们认识的哲学家,却是如此伟大。可想而知,在当时他是多么有影响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不断有人投身哲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追求永恒。这种追求是一种本能,最早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灾难的躲避。宗教中最早的时候上帝是永恒的,到了十九世纪人们的认识出现了变化,近代的神学开始相信天上的神也是不断进步的。这也包含着一种永恒,那就是万物都在变化。
有的神秘主义者认为永恒并不是指时间上的永久,它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无前无后、无因无果,也没有逻辑可循。不知道赫拉克利特是否承认这种观点,在他的观点中只有永恒如火焰,自古至今,再到未来,这团火永恒燃烧。
不仅宗教和哲学在寻找永恒,科学也在寻找永恒。人们发现了原子,并认为是它们构成了世界。燃烧前与燃烧后的物质只不过是原子换了一种组合方式。直到发现了放射现象,人们才知道原子可以分裂。
还有物理方面,人们发现了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后来又发现它们并不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因为电子与质子遇合爆炸后能产生一种能,但是这种能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物,打比方它就是燃烧的过程,而不是燃烧的东西。
还有天文方面,天体不被看做是永恒的。行星诞生自太阳,太阳诞生自星云。星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期,并且在未来的某个时期爆炸,届时一切行星化为灰烬。这是天文学家的观点,不到那一天到来,谁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赫拉克利特的永恒和万物流变的观念让科学家头疼不已,但是又无力反驳。科学已经否定了哲学上太多的假设,有的哲学家希望它们起死回生。这其中就包括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巴门尼德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是他的黄金时期。柏拉图的记载中说,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巴门尼德,受益匪浅。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哲学家比希腊本土的哲学家更崇尚神秘主义。最初的数学便是与神秘主义混杂在一起,巴门尼德受到过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有人说是他创造了逻辑,事实是他创造了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后人,直至黑格尔。
巴门尼德的学说集中在《论自然》中。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世界带给我们的都是幻觉,唯一可信的就是“一”。赫拉克利特认为一生万物,一是对立统一的。而巴门尼德则不同,他认为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冷”的对立面是“热”,而巴门尼德认为“冷”就是“不热”,“光明”就是“不黑暗”,没什么对立之说。
从巴门尼德流传下来的言论来看,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言语都有一个载体,如果你在这一时间和另外一个时间想到或者谈到同样一件东西,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变化,如有变化的话,你说的就不是同一件东西。
通过思想与语言进行哲学推断,巴门尼德是最早的一位。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这个推论。
在这个论证中,巴门尼德认为:如果你用语言提到某事物,这种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仅在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永远都存在。比如,你提到乔治·华盛顿,如果你没有瞎编乱造,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乔治·华盛顿,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提到哈姆雷特和麒麟,你不能说他们是存在的,他们只是虚幻出来的。有人可能说这原本就是杜撰出来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再说说乔治·华盛顿,我们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第一任总统,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如果一个人孤陋寡闻不知道有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那么乔治·华盛顿就不存在了吗?显然巴门尼德是错误的。
巴门尼德对此辩论道:即使这件事物是过去的,我们现在提起它的时候,它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存在于现在的。因此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万物是固定的,没有变化这一说。巴门尼德混淆了回想与回想之物、提及与提及之物之间的概念。我们现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回想的对象则不是现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脑中对过去的事物进行重读,而过去的事物依旧在过去,并没有随着重读而来到现在。
巴门尼德从语言和思想中提取了形而上学的逻辑,要避免产生这种错误的唯一办法,就是比这种错误的逻辑走的更远一点、看的更远一点。
若是巴门尼德起死回生的话,他一定会不服气,还会继续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打算继续论证下去了。这是一个艰难的题目,涉及到记忆和时间。我只想借此告诉读者,如果一个观点在哲学上是正确的,那它在被驳倒后,会以其他形式重新站起来。并且被驳倒次数越多,这个观点将越精炼、越正确。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并不是他那万物不变的观点,那种太片面的观点不可能长久流传。真正的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哲学、神学、心理学等领域公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实体。尽管这个词不是他创造的,但是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这个概念,意思是不同变化状态的本体。在这里提到这一点只是想公平地来评价巴门尼德,不能只看到他的错误,也要看到他的贡献。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的身份有很多,哲学家、科学家、预言家、术士,等等。这位全才与巴门尼德是同时代的人,只不过比巴门尼德略为年轻。他出生于西西里的阿克拉加斯,黄金时期是公元前440年左右。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民主政治家,同时他认为自己是神。当时派别之争的结果就是失败一方的领导人被杀戮或者流放,恩培多克勒作为失败的民主派领袖,他没有像别人一样投靠敌人,而是选择了一项神圣的事业。
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人说他是神,能召唤风。有人认为这是魔术,有人认为他用了科学方法。他曾经救活了一位死去一个月的女人。最后自己跳进火山而死,他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神。
据说他喜欢写诗,并获得了后人的好评。但是,流传至今的关于他的著作只是只言片语,所以他的诗写得如何也就无从判断了。
关于他的科学、哲学和宗教,我们要分开来说。
他在科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发现空气是一种实体,因为装有空气的瓶子倒着放入水中时,水不会进入瓶中。他还发现过离心力,因为他将用绳子拴住的瓶子抡起来的时候,里面的水不会洒出来。他还断定植物也有雌雄之分,并且幻想出进化论和物竞天择的道理。
作为一个天文学家,他知道月亮的光是反射光,并认为太阳也是如此。他知道光线传播也需要时间,并知道日食的成因。
医学方面,他开创了意大利医学学派,并影响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宇宙方面,他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世间万物。他还认为相爱与争斗也是由这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的。当爱使得四种元素的混合程度越来越高时,争斗就会出现。争斗与相爱之间不断转换。这种认识与赫拉克利特有相似之处。
在宗教方面,恩培多克勒与毕达哥拉斯相近。在一段可能是描绘毕达哥拉斯的残篇中,他赞美对方知识渊博,善于思考。
有一次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神,他写道:
“忙碌的朋友们,你们心地善良,毫无怨言地为外地流浪者提供庇护,我向你们致敬。我是一位神,漫游在你们身边,我接受你们的花环和尊敬。人们追随在我身后,向我祝福或者求赐治病的吉言。”
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位罪人,所作一切都是在赎罪。他究竟犯下了什么罪呢?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
要完全戒食桂叶……
千万不要去碰豆子!
由此可见,他所指的罪行很可能是吃桂叶或者吃豆子,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
柏拉图曾经有个很著名的观点,恩培多克勒也曾经提到过。那就是:世界类似于一个岩洞,我们躲在洞内窥探着外面,只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各种阴影。
恩培多克勒在宗教方面的观点,比如从地面上上升为神之后就可以免除灾难,就可以与其他神共享供奉,摆脱命运的纠缠。这些在俄耳甫斯和毕达哥拉斯教义中都有所体现。
恩培多克勒在自己从事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贡献。他还认识到自然发展是被必然和偶然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被目的决定。这种认识在当时来说非常科学。尽管他也有许多谬误,但是在哲学的某些方面他甚至强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雅典文化的奇迹
两次波斯战争中取得胜利是雅典伟大的开始。当时希腊各地能人辈出,雅典通过战胜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及联合希腊各地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击败大流士一世的继承人薛西斯一世,使得雅典威信大增。对波斯作战取得的胜利,解放了原先被奴役的城邦和小岛。雅典因此成了反波斯同盟中重要的一员。当时的同盟国有两种方式参与抵御波斯入侵的战争,一种是出舰船,一种是出钱。由于大部分城邦选择后者,而雅典选择前者,所以雅典逐渐建立起海上霸权,并变得国富民强。当时的执政者是公民选出来的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执政雅典长达三十年,其间是雅典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当时埃斯库罗斯开始写悲剧,紧接其后的是索福克里斯,再之后是欧里庇得斯。当时还有写喜剧的阿里斯托芬,他用辛辣的笔去讽刺当时的各种主义,尤其是苏格拉底。
当时伯利克里带领大家重建被波斯人烧毁的神殿,至今仍然让我们惊讶的巴特农神殿就是当时修建的。这个时期的雅典,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邦之一。
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尽管他不是雅典人,但是他住在雅典。他在国王的鼓励下写下了《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当时雅典的经历简直就像是神话故事一样。最初在雅典还不富裕的时候,雅典基本上没有产生名人。当雅典一夜之间变得繁荣和富裕起来之后,大批的建筑家、雕刻家、艺术家相继涌现出来。他们取得的成就,现代人还很难望其项背。雅典的人口在最多的时候(公元前430年)不过二十三万人,却产生了如此之多的人才,实属罕见。
哲学方面,雅典产生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辉煌于伯利克里时期,柏拉图则出现较晚。雅典人喜欢哲学,追求理智,尤其是青年人。伯利克里把阿那克萨哥拉请到了雅典,苏格拉底自称深受其影响。
柏拉图出身贵族,当时贵族青年们无须工作,整日思考哲学、科学、数学问题;他们熟悉历史,几乎人人能背诵荷马史诗。当时演绎、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界的各个领域内检验着理论的真伪。当时的人可以凭借知识过上好日子,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那时雅典的辉煌是有隐患的,内部有民主派,外部有斯巴达。想要描述雅典后来的命运,应该先介绍一下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的历史。
最开始,阿提卡不过是希腊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区,都城是雅典。当时人们发现种植葡萄和橄榄更有利可图,于是小农纷纷借债种植葡萄和橄榄。那时的国王只在宗教方面有影响,真正的权利落入贵族手中。贵族们则无情地压迫农民与工匠。后来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利,贵族们开始支持民主。但是在伯利克里将雅典城邦打造成一个帝国时,加剧了同斯巴达城邦的摩擦,并最终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雅典战败。
雅典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但是仍然保持着知识界的权威。后来亚历山大城在科学和数学方面超过了雅典,但是哲学在雅典保持昌盛达一千年。柏拉图的讲学园直至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后二百年才被关闭,成为了黑暗笼罩欧洲之前最后的明灯。
【阿那克萨哥拉】
虽然不能与之前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门尼德相比,但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历史上也相当重要。是他把哲学带到了希腊。
他出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生地是伊奥尼亚的克拉佐美尼。伯利克里将他请到了雅典,他在雅典生活了三十年。据柏拉图在《费德罗篇》中的记载,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位科学家,伯利克里从他那里获得了提高演讲水平的知识。
当时的雅典人对他抱有偏见,拒绝他的文化入侵。在伯利克里统治后期,有人想将伯利克里推翻,于是便开始陷害他的朋友。同时立法允许检举违反宗教的行为,于是阿那克萨哥拉遭到雅典人的检举,最后不得不离开雅典。人们检举他的理由是他说过太阳是块发热的石头,月亮是土。他回到家乡创办了一个学院,并将每年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定为学校假日。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更小的事物组成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它包含其他事物最多时的状态。他反对虚空论,认为至少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他认为生命的一切都是由心支配的。除了心之外,其他事物都是由其他更小的事物组成,只有心是最纯粹的。其他事物中可以包含心,但是心只包含自己。他还认为心有无穷力量,能支配一切生命,包括自己。
心不但支配生命,还操纵一切。它策动了万物的运动,并最终将轻浮的事务展现在表面,而将沉重的事物藏在心底。在善良方面,人的心与动物的心是一样的。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长了一双灵巧的手,得以将心中的智慧展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只是事物的一种因,但并不是唯一的。阿那克萨哥拉则偏执地认为它是唯一的,于是很多解释也就显得牵强。他几乎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有天意。几乎每一个前人都对他有影响,除了毕达哥拉斯,其中巴门尼德影响最大。
科学方面,他发现了月亮的光是反射光,还正确地揭示了月食的成因,并且知道月亮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他认为太阳和星星都是炽热的石头,人们感受不到热是因为相距太远。他甚至还推断月亮上有居民。
他的学说中充满了科学和理智,没有受到宗教元素的影响。这一点上他不像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影响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影响了柏拉图,把大量的宗教元素掺入了希腊哲学中。尽管他不是水平最高的人之一,但就将哲学带到雅典这一点来说,他还是十分伟大的。
【原子论】
人们经常将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也经常将他们混淆。两人是原子论的创始者。
留基伯出生于米利都,黄金时期是大约公元前440年,哲学上他受巴门尼德和芝诺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甚至有人怀疑他的存在。但是亚里士多德书中有众多关于他的言论的引文,于是人们相信确有其人。
德谟克利特是色雷斯阿布德拉地方的人,据推测黄金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20年左右。他曾经周游列国,据说还到过埃及和波斯,最后回到阿布德拉,死在了家乡。策勒尔就称赞他的学识和思想,认为他强于大多数哲学家。
按照哲学的编年史来说,德谟克利特应该放在后面介绍,但是鉴于他与留基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将他提到了前面。他的哲学当时在雅典不被人了解,而亚里士多德对他却很熟悉,因为他们是老乡。柏拉图的书中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有人认为柏拉图不了解他,更有人认为柏拉图恨他。希斯很崇拜他,不过是以数学家的身份。
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哲学上共同成就的出发点来自留基伯,但是在这个学说的发展过程中两人的作用是相当的。这之前,关于世界万物的构成有巴门尼德的一元论,还有恩培多克勒的多元论。留基伯在研究这两派的过程中得出了原子论。这种极具科学性的观点避免了希腊哲学走入歧途。
关于原子论,他们两人是这样认为的:世间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最小单位,不可分割;原子自古至今,到未来都在不停运动;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形状也有无限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依据原子论者的观点,原子按照不同热度也可以分无限种,构成火的便是其中最热的一种。至于原子有没有重量,则一直存在着争议。
原子被认为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但具体是怎样运动的则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原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那就是下落。下落过程中,那些较重的原子就会赶上较轻的,并发生碰撞,然后被反弹回去。但是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是在做一种杂乱无章的运动。重量不是决定因素。
由于冲撞,众多的原子便汇成了一个漩涡。在当时,用科学的而不是神学来解释这种漩涡,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在古代,原子论者相信世间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留基伯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万事万物总有一个因,都是必然的。”他认为世界自从建立之日起,就在遵循规律发展,这些规律是上天注定的。亚里士多德等人曾经指责过原子论者太过臆想,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学说在当时是最科学的。
原子论者与他人不同,没有用“目的论”来解释世界。面包师为什么要做面包?是因为人会饿,这就是“目的论”。就是一件事情未来的目的是它的发生原因。但是这个概念多适用于人为事件。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是问“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还可能是问“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前一种可能就是目的论,后一种是很机械的问题。原子论者所问的是机械性的问题,并给出了机械性的回答,这种做法是科学的。可是后人们却误入歧途,到文艺复兴为止,他们一直在用目的论看待这个问题,科学因此被误导。
原子论者当初提出原子论并不是基于实验的基础上的,原子论在近代化学领域开始被重新提及,而当初的原子论者并不懂化学。在古代,理论往往来自于实践与推理的结合。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理论中有很多的假设和形而上学,但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直到近代。原子论在最初被提出时是缺乏证据的,是典型的先提出理论后发现证据。
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盈满的状态中不能有运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盈满状态中可以有循环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件事物运动就需要从自己的位置跑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中没有多余的位置,因此这种运动只能是循环运动。
关于盈满状态中是否存在“虚空”的空间,当时人们争论很大。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原子论者并没有否认存在,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后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将物质同它所占据的空间分离。这样看来,空间就类似于容器。这样,虚空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没有被物质占据的空间。牛顿坚持这种观点,并肯定存在一个绝对空间,并提出了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概念。
笛卡尔的理论与古希腊哲学家类似,认为物质无处不在,充斥着任何空间。莱布尼茨也认为物质充满空间,但是他认为空间只是种种关系中的一个体系。为了这个问题,他与牛顿展开了一场著名的争论。最终这个争论止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同莱布尼茨的观点。
近代物理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相信没有物质的空间存在其他东西,比如光波。在人们眼中,物质不是如巴门尼德所说的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物质是原子按照不同排列的集合。爱因斯坦与量子论产生之前,当时的人们都是站在巴门尼德一边的。
近代人对于空间的认识是站在莱布尼茨一边的,空间既不是牛顿、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的那种实体,也不是笛卡尔眼中的形容词,而是一个体系。两件事物之间存在着距离,但是这个距离中又不包括任何事物。人们的这种认识不能被物理学证实。爱因斯坦改变了其中的概念,他认为距离只存在于事件之间,这种距离是一种综合,既包括时间,又包括空间。这种概念只能以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表现,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是不会懂的。
我们知道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不相信神学的谎言,认为人的灵魂由原子构成,宇宙不是谁创立的,宇宙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目的。他认为世间只有机械运动着的原子。他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获得快乐。他仇恨女人,重视友谊,还喜欢民主。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影响了他之后的所有哲学家。哲学家们总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并乐观地认为这并不难。是这种乐观让他们大胆地去假设、论证。他们的态度使得他们充满朝气,并敢于冒险,对自己好奇的一切东西都勇往直前。
德谟克利特之后的哲学,失败之处就在于把人看做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宇宙。当时的哲学家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而不是“如何去知道更多的知识”。后来的苏格拉底突出了伦理的重要;接着柏拉图又否定现实,沉溺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再之后的亚里士多德把目的论引入科学,认为科学研究必有一个目的。尽管这些人都是天才,但是他们的思想结出的都是虚幻的、迷信的、唯心的果实。天主教神学是他们学说的最大受益者,直到文艺复兴,哲学才恢复到苏格拉底之前的那种状态。
【普罗泰戈拉】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人反对希腊当时的哲学体系。这些体系在我们后人眼中是伟大的。在这场怀疑运动中,普罗泰戈拉是最重要的人物。他还是智者的领袖,“智者”就相当于今天的老师。当时没有学校,所以青年就交给智者学费,跟他们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注定传授的知识是主观的、带有偏见的。加之当时希腊的政治局面,在许多大城市民主制获得了胜利,但是并没有触动富人的利益。在雅典这样的大城市里,穷人们都仇视富人。人们认为富人在信仰方面不虔诚,在政治方面又阻碍民主制。
雅典的民主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在有的地方却比今天还要合理。人们抽签选举法官和行政官,并且任期很短。每个公民都可能当选法官,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的,所以难免有偏见。当时没有律师,原告和被告都是亲自出庭,一群法官在下面认真地听案子。当时胜诉者大多为能言善道、演说有感染力的人。当时可以花钱雇人写法庭上的演说词,还可以花钱学习法庭上的演说技巧,教他们的人就是智者。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国富民强,没有战争,贵族执行民主宪法。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时期,反对伯利克里的民主反动派开始行动,一个个攻击伯利克里身边的朋友。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并发生大瘟疫,雅典人口剧减。伯利克里也于公元前430年下台,他被150名法官组成的审判团判定私吞公有财产。
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容易被贵族攻击的人都希望掌握辩论术。当时被指控道德败坏的人可以为自己进行辩护,这一点比今天做得都好。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智者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却受到另外一些人的仇恨;这些智者中有许多人从事哲学。柏拉图竭尽全力诋毁这些智者,这无疑是片面的。柏拉图的书中有智者戏弄别人的故事,两个智者用简单、幼稚的逻辑和文字游戏去戏弄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认为智者是在无中生有地想象出矛盾,并喜欢花言巧语和玩弄文字。
普罗泰戈拉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生于阿布德拉。曾经两次到过雅典,还曾为徒利城编订过一部法典。
柏拉图曾经在书中略带讽刺地描写过他第二次到访雅典时的情景,还讨论了他的学说。普罗泰戈拉最出名的观点是:“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以人为尺度,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人们对此的理解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因此出现矛盾时很难说谁对谁错。这是一种怀疑主义。
普罗泰戈拉在一本《神学》中怀疑神是否真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崇拜神。因此他走上了捍卫道德、保护法律的道路。他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同时又很讲逻辑。
普罗泰戈拉在希腊各国游历,并且教人知识。他教人提高效率和更有修养,并以此为生。柏拉图不屑智者传授知识还要收费。当然了,柏拉图本身很富有,体会不到没钱的痛苦。可笑的是当下的教授,一边拿着薪水,一边学着像柏拉图那样去讽刺别人。
当时的智者与哲学家是不同的。哲学家会创办一座学校,学校里实行的是类似于僧侣院的规矩,并且学院之间各自有自己的神秘学说。对于智者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他们传授的知识都是法庭上的辩论技巧,类似于今天的律师培训。这与道德和宗教是不相干的。这也引起了那些认为宗教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指责。
某种程度上说,智者引人指责是出于嫉妒,因为他们太聪明了。他们不顾道德约束,大胆追求真理。无论是否有用,智者总是锲而不舍地根据论证推导出真理。他们逻辑能力超强,这让对手感到害怕。柏拉图总是企图让别人按照他定下的标准去生活;但是他一点儿都不诚实、不客观,他不是根据论证推导真理,而是歪曲论据,推导到自己事先想好的结论上。这个坏习惯也被他带到哲学研究方面,之后的哲学家在伦理学的研究方面,也是根据假设进行推导,这是错误的。
公元前五世纪,那时雅典城内的学说即使拿到今天也不能说是道德的。柏拉图书中记载,当时有人论证强者的利益是最正当的,法律是为政府服务的。这些学说经过几千年发展,得到了更多人的赞同。但在当时,智者并不教授这些知识。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地位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在世纪初领导诸城邦打败波斯,取得盟主地位,世纪末又被斯巴达打败。之后在政治上地位尽失,但是在文化方面,雅典的重要地位一直持续到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这个世纪对于雅典来说至关重要。世纪初打败波斯,十年后第二次希腊波斯战争中,雅典仍旧是海上霸主,但是陆上战功主要归功于斯巴达人。斯巴达代替雅典成为希腊的首领。斯巴达人非常狭隘,他们只肯消灭欧洲的波斯人。最终解放亚洲部分还有被波斯人占领的岛屿的,还是雅典。雅典迅速繁荣昌盛起来,财富和贸易增加了,道德和信仰必然就衰退了。
这个时期的雅典人才辈出,三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与欧里庇得斯,每一个都个性鲜明。还有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雕刻家菲狄亚斯,等等。当时雅典的人才主要是在艺术方面,知识方面则只有苏格拉底。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雅典从此由盛转衰。斯巴达人一度攻到雅典城外,加之瘟疫,雅典人损失惨重。公元前414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公元前406年雅典征服梅洛斯岛,展开了一场大屠杀。
最后的征战中斯巴达人打败雅典人,在雅典建立寡头政府。后来斯巴达在雅典又恢复了以前的民主制;但这个民主制与以前的民主制大相径庭,政治家由于大赦无法直接攻击对手,于是在政治之外找借口对对手进行控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