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一首)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大历进士。曾任县尉、县丞。文宗时为陕州司马。后又从军塞上。最后退居咸阳原,有《原上新居》十二首。
他与张籍皆以新乐府著称,也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张籍《逢王建有赠》中云:“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可知两人年岁相齐,行踪相亲。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前后。他的《自伤》诗说:“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图书亦为频移尽,兄弟还因数散贫。独自在家长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从此诗也可略知他的身世。总之,他是一个出身寒门,官卑职低,中游塞上,晚犹贫困的人。这些经历,也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为关心,写出了内容上有鲜明倾向,风格上有民歌色彩的乐府诗,其中有些还是以妇女生活为题材。例如《失钗怨》,写贫女为了失却一枚铜钗,哭了三天,因为铜钗上还留着她新婚时的暖意,可是,“高楼翠钿飘舞尘,明日从头一片新”,这就不单是描写贫女的个人得失了。
除乐府诗外,他还写过《宫词》百首,比起乐府诗来,内容就差得多,文学史上占不了什么地位。
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1〕。
未谙姑食性〔2〕,先遣小姑尝〔3〕。
【注释】
- 三日两句,古代风俗,新娘婚后三日,须入厨房作菜。洗手,表示慎重。
- 谙(庵ān),熟悉。姑,这里指婆婆。
- 小姑总是较婆婆容易亲近。转圜处细微而机巧。
【说明】
或以为此诗为新入仕途者而作,意谓因未熟悉上司习性,只得先多向同僚请教。如果不是作为正面的做官秘诀、乌纱世故来宣扬,而是作为一种讽喻,倒有些比兴上的巧妙。但这里就诗论诗,也真实地刻划了古代新妇那种怯弱谨畏的心情,如同沈德潜所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鉴赏】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余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