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二首)
塞上曲〔1〕
蝉鸣空桑林〔2〕,八月萧关道〔3〕。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4〕,皆共尘沙老〔5〕。
莫学游侠儿〔6〕,矜夸紫骝好〔7〕。
【注释】
- 塞上曲,一作“塞下曲”,出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唐代为乐府新辞。
- 空桑林,一作“桑林间”。空桑,指桑叶已枯落。
-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 尘沙,幽并二州外接沙漠。
- 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 矜夸句,意谓不要仗着自己善于驰骋而去游荡惹事。矜,自鸣不凡。紫骝,泛指骏马。杨炯《紫骝马》:“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说明】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诗的后半部,是劝诫幽并客莫学游侠儿,若徒恃紫骝之善驰,则必与尘沙共老。
【鉴赏】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1〕,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2〕,黯黯见临洮〔3〕。
昔日长城战〔4〕,咸言意气高〔5〕。
黄尘足今古〔6〕,白骨乱蓬蒿〔7〕。
【注释】
- 饮(读去声)马,给马喝水。饮,使动词,使喝。
- 平沙,一片沙漠。
- 黯黯,同“暗暗”。临洮(逃táo),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 长城战,开元二年(七一四),唐将薛讷、王晙在临洮一带大败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此句可能指此事。
- 咸,都。意气,气概。
- 黄尘句,意谓这地方自古至今都是黄沙弥漫。足,充塞。
- 蓬蒿,这里指野草。
【说明】
这类乐府歌曲,多是写战争的惨酷。后汉陈琳曾作《饮马长城窟行》,也是用乐府旧题,也以长城为背景,如“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与此诗末两句语意相似。惟陈诗写筑城,此诗则写征战。
【鉴赏】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