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一首)
【作者介绍】岑参(七一五--七七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父亲岑植,曾两任刺史,但在岑参少时即死去,乃从兄受学,刻苦读书。天宝进士。初为小官,后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历初任嘉州刺史,后又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新旧《唐书》都无传,其生平略见于杜确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经孤寒,早具怀抱,“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已可见其志概。两赴边塞之后,他的意气固然舒发了,诗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风雪,大战役,一齐进入他的眼底,出现他的笔端。他在边塞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边塞却成为这位沙漠歌手创作生活的沃土。同时,他又以豪迈乐观的气概,歌颂了那些在艰苦荒凉的环境中,镇守着祖国西北的将士们。唐室的“军威”也通过他的诗流传发扬。旧时诗文评中有所谓“阳刚”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参的边塞诗上。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翁方纲说岑诗奇峭为入唐以来所未有,但这种悲壮奇峭,却又是在语言的明朗,音节的浏亮的基础上形成的。杜确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吟习焉。”所以能够深入社会的下层,以至当时的少数民族,这种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塔势如涌出〔2〕,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3〕,蹬道盘虚空〔4〕。
突兀压神州〔5〕,峥嵘如鬼工〔6〕。
四角碍白日〔7〕,七层摩苍穹〔8〕。
下窥指高鸟〔9〕,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10〕。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11〕,万古青濛濛〔12〕。
净理了可悟〔13〕,胜因夙所宗〔14〕。
誓将挂冠去〔15〕,觉道资无穷〔16〕。
【注释】
- 高适,见卷四“作者介绍”。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本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僧玄奘建,今为西安名胜。
- 塔势句,《妙法莲华经·宝塔品》谓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此用其语,意谓突起于平地。
-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 蹬道,塔的石级。
- 突兀,高耸貌。神州,犹中国。
- 峥嵘,也是高耸貌。鬼工,意谓非人力所能建成。
- 四角句,意谓塔高到挡住了太阳。四角,塔的四周。
-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穹(穷qióng),可与青天相摩擦。
- 下窥句,对飞鸟本应仰看,这里却是下窥,其塔之高可知。
- 宫观(贯guàn)句,从上下三句东西北看,这宫观当在南面。宫观,犹宫阙。玲珑,灵巧。
- 五陵,本指汉代五个皇帝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长安北面。这里指长安附近地带。
- 濛濛,苍润貌。
- 净理,指佛理。净土之净。了,了然,明白。
- 胜因,善缘。夙,素来。
- 挂冠,辞官。
- 觉道,佛道。梵文“佛”的原意本为“觉者”。资,应用。
【说明】
诗作于天宝十一载(七五二)秋。题目中举了高适、薛据,实际同登的还有杜甫和储光羲。五人皆有诗,惟薛诗已佚。沈德潜以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杜诗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云云,确是压倒馀子。
诗极写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胜处,东面是群峰,南面是离宫,西面是秦关,北面是五陵。也因为是佛塔,故于登览之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其实可以“万古青濛濛”句作结。
【鉴赏】
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