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书刊一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
第一卷 杨奎松:《断裂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1952)。
第二卷 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1953—1955),2009年,733页。
第三卷 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2008年,856页。
第四卷 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2008年,844页。
第五卷 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1962—1965),2008年,549页。
第六卷 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2008年,856页。
第七卷 王海光:《新秩序和新冲突——从中华九大到林彪事件》(1969—1971)。
第八卷 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2008年,785页。
第九卷 韩钢:《革命的终结——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1976—1978)。
第十卷 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9—1981),2008年,874页。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专刊
1.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1993年,534页。
2. Chen Fong-ching and Jin Guantao: From Youthful Manuscripts to Rive Elegy—The Chinese Popular Cultural Movemet and Politicai Transformation 1979—1989、1997,343 pag
3.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1999年,314页。
4. 鲍绍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国对民族与国家典范的追寻》,1999年,217页。
5.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2000年,480页。
6.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繁体版,2000年,705页;简体版,2011年,703页。
7. 郑会欣:《从投资公司到“官办商行”——中国建设银公司的创立及其经营活动》,2001年,428页。
8. 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2003年,364页。
9.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2008年,618页。
10. 梁元生:《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2009年,266页。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集刊
1. 《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刘青峰编,1994年,475页。
2.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刘青峰编,1994年,520页。
3. 《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刘青峰编,1996年,530页。
4. 《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讨论文集(上)》,刘青峰、岑国良编,2002年,501页。
5. 《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文集(下)》,刘擎、关小春编,2002年,405页。
二十一世纪论丛
1. 《转化中的香港:身份与秩序的再寻求》,刘青峰、关小春编,1998年,288页。
2. 《全球关系中的中国处境》,汪晖、余国良编,1998年,170页。
3. 《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刘青峰、关小春编,1998年,240页。
4. 《90年代的“后学”论争》,汪晖、余国良编,1998年,224页。
5. 《上海:城市、社会与文化》,汪晖、余国良编,1998年,200页。
6. 《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的变迁》,刘小枫、林立伟编,1998年,208页。
7. 《经济伦理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刘小枫、林立伟编,1998年,224页。
8. 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1999年,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