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
【作品介绍】
《鲁仲连义不帝秦》这篇文章刻画了面对强暴之际的各类人物的心态。其中,既有怯战的将军晋鄙,又有束手无策的国相平原君,还有以庸人心度君子腹的使臣辛垣衍,而主角却是并未做官的义,士鲁仲连,他反对妥协投降而又功成不居的形象是腐朽无能的贵族阶级的最佳反衬。
【原文】
鲁仲连义不帝秦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注释】
1、秦:秦将王陵、王龁。
2、邯郸:赵国都。今河北邯郸县。
3、魏安厘王:魏昭王之子,名圉(yǔ)。在位34年。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三十四年魏安厘王卒,信陵君卒。“厘”通“僖”,音xī。《说文.里部》:“家福也。从里?声。”《史记.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厘,福也。”义同“禧”。又为姓。《史记.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司马贞索隐:“厘音僖。”“僖”为古谥法用字。《逸周书.谥法》:“有过为僖。”汉蔡邕《独断》卷下:“小心畏忌曰僖。”司马光《赵少傅谥僖质议》:“谥法:小心恭慎曰僖。”
4、晋鄙:魏国大将。
5、荡阴:今河南汤阴县,是赵魏两国交界的地方。汉时称荡阴县,唐改名汤阴县。
【原文】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注释】
1、客将军,别国人在魏做将军,所以称客将军。
2、辛垣衍(yuán yǎn):复姓,名衍。《史记》异文作“新垣衍”。
3、间入(jiàn):潜入,偷偷进入。闲闲间之关系:闲:《说文.门部》:“闲,隟(軶)也。从门,从月。賿,古文闲。”徐锴系传:“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軶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古文从门从外。按,从内而见外,则有闲也。”“闲”本义是缝隙,象两门之闲的窄缝,故有闲隔、闲距义,引申为时间的短暂,即闲歇、空闲义。引申有闲谍义,再引申有私下,秘密义。文中正用此义。闲:《说文.门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是木栏之类的遮拦物。从木表示遮拦物由木制成。在闲暇、空闲、清闲、闲静等意义上,“闲”字常与“闲”字混用,但凡表示“栅栏、道德、规范、防范、阻止”义不能用“闲间”。后表示间隙、间隔、中间义时,则另造一从门从日的“间”字。“闲”字今己废。
4、因,介词。依靠,通过。《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后汉书.逸民传.矫慎》:“隐遯山谷,因穴为室。”《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因人成事,依凭他人办成事情。《后汉书.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因公假私,谓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
5、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父,名胜,封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两朝任相。赵王,指孝成王,名丹。
【注释】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注释】
1、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愍王(宣王子,名地)称东帝,秦昭王(名稷)称西帝。
2、已而,由副词“已”和连词“而”组成的固定结构,表示前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发生不久便出现了后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可翻译为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说苑.复恩》:“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龟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又,“既而”。
3、归帝,归还帝号,也就是取消了帝号。
4、以,介词,因。苏代劝齐愍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因之也取消帝号,所以说“以齐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已而以齐故复归帝”,为了强调原因而将“以齐故”独立后置。
【原文】
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
1、愍,同“闵”。古代谥号用字。《史记.鲁周公世家》:“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愍公。”司马贞索隐:“《春秋》作‘闵公’也。”《荀子.王霸》:“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杨倞注:“愍与闵同。”闵,《说文.门部》:“吊者在门也。”本义是哀伤,怜念。后分化作“悯”。齐愍王即齐闵王。下文用“闵”字。
2、益弱:王本原注:“秦围邯郸时,齐愍王已死二十余年,此句疑有误。意思可能是‘今之齐比愍王时益弱。’益,更加。”按,释“益”为“更加”,误。齐愍王曾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称东帝,上辛垣衍也说“(秦)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可见在辛垣衍眼中愍王时的齐国并不弱,故“更加”也就无从说起。此“益”当作“日渐”、“渐渐地”解释(此义诸辞书多收,无庸论证),“今齐愍王已益弱”应是说“今之齐比愍王时已渐弱。说见《古文观止》。
3、方今,现在。《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4、雄,《说文.隹部》:“鸟父也。”本义是鸟类中的雄性。《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引指指强有力者。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此处义为称雄,名词活用为动词。明宋濂《诗冢铭》:“先生以文雄江东。”
5、诚,假如。《管子.幼官》:“举机诚要,则敌不量。”南朝宋鲍照《代空城雀》:“诚不及青鸟,远食玉山禾”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
6、秦昭王:“昭”为秦王稷谥号,辛垣衍其时不得预知,故也不可能说“秦昭王”。“昭王”二字为旁记字误入正文:原文但作“赵诚发使尊秦为帝”,或于“秦”旁记“昭王”二字,意谓此处之“秦”指秦昭王,抄者疏忽大意,乃误作正文录人,遂成谬传。下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与此相应,并无“昭王”二字,益证此处“昭王”非原文所有。
【原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注释】
1、适:《说文.辵部》:“之也。”本义是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适卫。”引申为女子出嫁。虚化为副词。正巧,恰好在这个时候。此处正用此义。《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后汉书.班超传》:“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今简化为“适”。但在古代“适”“适”非一字。“适”音“扩”,本作“蓈”,《说文.辵部》:“蓈,疾也。从辵?声。读与?同。”后隶作“适”形。用于人名,如宋有洪适,编有《隶释》《隶续》二书。其它如活?、括?、铦銽。
2、游:游历。注意与“游”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可参见《子产不毁乡校》。
3、会:《说文.亼部》:“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音huì。段玉裁注:“《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甲骨文作鸥,金文作,正象器盖相合形。引申为会合。引申为机会,虚化为副词,正巧碰上。此处正用此义。又,会计,见《冯谖客孟尝君》。
4、奈何:怎么办?奈之何。若之何。
【原文】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注释】
1、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可译为“呀、么”。《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言事:谈论国家大事。
3、百万之众:四十余万。两年前,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于长平,坑赵降兵四十余万人。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4、折:挫败。今有“损兵折将”。
5、内:状语,指深入国内。内围,深入境内包围
6、去:离开,使动用法,指打败秦军使之离开。【[2]】“而不去”是“而胜也不能去之”之省略。
7、其人,那个人。其,远指代词。那个。是,近指代词,等于说“这里”。
两次说“胜也何敢言事”,表现出平原君对此事着实束手无策。
【原文】
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注释】
1、鲁连,即鲁仲连。“鲁连”是他的简称。古人可称名、呼字,甚至取号,因此同一个人有不同称谓。就好像屈原亦可称屈平,项羽也可叫项籍。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本文最后一段也称“鲁连”。
2、始:当初,原先。同“初”。
3、乃今:此刻才,如今。乃,这才,副词。《左传.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庄子.在宥》:“躬身求之,乃今也得。”成玄英疏:“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4、梁,就是魏。见《冯谖客孟尝君》注。问:文中叙述文字一律称“魏”,如“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也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然而鲁仲连却称“魏”作“梁”,“梁客辛垣衍安在”,“梁不知秦称帝之害也”,为什么称呼上会有梁、魏之别呢?答:《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赵歧注:“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四书朱子注》:“梁惠王,魏侯莹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子至梁。”问:辛垣衍在鲁仲连称魏作梁后,也称魏作梁,如“若乃梁,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这又是什么原因?答:比如说大陆跟台湾有些词称法不同,如“网络—网络”、“网上邻居—网络芳邻”、“硬件—硬件”、“考虑—考虑”、“博客—部落格”等等,如果分别来自两地的人说话,提到这些词时,很可能有一方会暂时变成对方的说法。两方都坚持自己的说法,反而不利于交流。
5、安在:在哪里?安,疑问代词,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辰,时运)《南史.袁湛传》:“根本既倾,枝叶安附?”【今吾安居而可?】
6、责而归之:叱责他而使他回去。归,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鲁仲连“绝有胆识”。
7、绍介:介绍。古代宾主之间传话的人称介。按照古代礼制,宾至,须介传话,介不止一人,相继传辞,故称绍介。引申为引进。宋苏轼《物不可以苟合论》:“足非不能行也,而待摈相之诏;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绍,《说文.纟部》:“继也。”)又如“会计”与“计会”,词形不定是因为尚处于过渡阶段。
8、见之(xiàn):使之见。使动用法,使……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让孔子谒见。
【原文】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注释】
1、东国:齐国。因齐在赵的东方,所以称东国。
2、高士: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人。“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是判断句,作“吾闻”的宾语。
3、使事有职:原注“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按:原注将“使事”看作定中结构,不如看成特殊动宾结构(即“为动用法”)为好。说“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未免空泛,如果理解成“为事出使(赵国),有职责在身”,可就与下文“吾不愿(希望)见鲁连先生也”意思更加连贯,更合乎逻辑关系。
4、不愿见:不希望见。这是因为辛垣衍心虚,“亦知帝秦之说不足入高士之耳。”(《古文观止》语)
5、泄之:泄露这件事。“泄泄”异体字,避李世民讳。
6、许诺:答应。《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原文】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
【注释】
1、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即尊容。汉刘向《说苑.修文》:“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像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清姚鼐《遇刘朴夫》诗:“新诗别更奇,玉貌看犹昨。”又,玉体:犹言尊贵的身体。《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王本P128注6)求人则必卑躬屈膝,鲁仲连不似,故曰“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2、曷:《说文.曰部》:“何也。”疑问代词。“曷”“何”用法有很多相同处,但远不及“何”用法广泛,也不及“何”与其它词语的结合能力强。“曷为”即“何为”,“为”是介词,其宾语要前置,因为什么。《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原文】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鲁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注释】
1、鲍焦:周代隐士。传说因不满当时政治,抱木饿死。鲁仲连说这话,是在说明鲍焦不是为个人利害而死。以,以为(认为),如“左右以君贱之也。”
2、从容:襟怀宽广。无从容,即没有宽阔的胸襟,心地狭隘。
3、为(wèi)一身:为个人。
4、上,通“尚”,崇尚。“上尚”音同。崇尚的“尚”,古书中常作“上”。如本课此句即是。上下的“上”古书中也作“尚”。《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作“草尚之风必偃”。《说文》:“上,高也。”“高,崇也。”“崇,山大而高也。”“尚,曾也。”段注:“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徐灏笺:“尚者,尊上之义也,向慕之称。尚之言上也,加也。曾犹重也,亦加也。故训为曾。”“尚”本训“上”,又训“以为上”,即“尊尚”、“崇尚”。用为形容词则为“高尚”。二者本同源,音同义通。所以古书常通用。但是两汉以后区别较严。“尊尚”、“崇尚”、“高尚”以及用于副词“犹”“庶几”等意义都不能写作“上”。
5、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司马贞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谓斩一人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首功之国’也。”与今之“首功”不同(第一等功劳)。
6、权使其士:用权诈之术来使用他的士人。权:《说文.木部》:“黄华木。”本义是一种树。借表秤或秤锤。《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何晏集解:“权,称也。”。《礼记.月令》:“正权概。”郑玄注:“称锤曰权。”引申指称量、比较。《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又引指权力、威势、计谋《谷梁传.襄公三年》:“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大夫执国权。”。《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此处即指诈术,这里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7、虏使其民:像奴隶一样地役使他的人民。虏:《说文.毌部》:“获也。从毌,从力,虍声。”本义是俘获。所俘获的人,即战俘,也叫虏。《汉书.匈奴传上》:“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战俘后多用为奴隶,故奴隶也称虏。《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也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司马贞《史记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8、彼,指示代词,那个。者,语气词,表提顿。
9、则,假设连词。若,如果。《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10、肆然:放肆地,毫无忌惮地。“然”是词尾。
11、过而遂正于天下:原注认为可能有误字,引《索隐》曰:“谓以过恶而为政也”。按,“正”当作“主宰”“统治”解,“过而”作“甚而,进而”解,整句可以翻译为:“那秦国假如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甚至(进而)使天下归于一统,我只有.......了。”
12、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
13、赴:奔向。今有“奔赴”一词,另有“讣告”之“讣”,是它的分化字。详见下。
14、为之民:做他的百姓。双宾语结构。
15、所为(wèi),由代词“所”和介词“为”组成的复合结构,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所以”。“所”指代见辛垣衍的目的。《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16、以:介词,省略宾语“之”。凭借这个。
【原文】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注释】
1、固:副词,本来。“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2、请以从:请允许我认为它会听从你的。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做……的意思。见《郑伯克段于鄢》。以:以为,认为。
3、若乃:由连词“若”和“乃”组成的复合虚词。“若”和“乃”都可表示转折或提起,二者连用为词,与单用义同。“若乃”用在句首,表示叙述完一件事之后,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郭璞《尔雅注》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4、恶(wū):《说文.心部》:“过也。”本义是罪恶、罪过。假借为副词。用法与“乌”(本义为乌鸦)同,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史记.滑稽列传》:“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5、使:假使,假设连词。《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原文】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能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注释】
1、齐威王:名婴齐,齐宣王的父亲。
2、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指人),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周易.益》:“莫益之,或击之。”《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羣臣莫对。”诸侯莫朝,没有哪个诸侯去朝见。“莫”又可为否定副词。不,不能。《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3、周烈王:名喜。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为封建时代帝王死的专称。
4、吊:《说文.人部》:“问终也。”甲骨文作蟙蟜蟢,象人身被蛇缠绕形,《说文》认为是从人持弓,弓为蛇形之变。本义是“吊唁”。后来写作“吊”。异写字。
5、赴:《说文.走部》:“趋也。”本义是奔向,前往。赴汤蹈火。引申有前往报丧(奔丧)义。《左传.隐公三年》:“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杨伯峻注:“赴,今作讣,告丧也。”《仪礼.既夕礼》:“赴曰:‘君之臣某死。’”郑玄注:“赴,走告也。今文赴作讣。”“赴”“讣”二字为本原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6、天崩地坼: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7、下席:谓离开原来的居处,睡在守孝的草席上。司马贞索隐:“下席,言其寝苫居庐。”
8、东藩:齐国。藩的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蔽的意思。古代封建诸侯,为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称诸侯为藩国。齐国在东方,故称东藩。曾国藩。
9、斮(zhuó),斩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斮”字条曰:“斮,斩也。衺斩曰斫,正斩曰斮。”斫斮音同,上古声母稍异。
10、勃然:生气时脸色突变的样子。然,词尾。《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愤怒貌。
11、叱嗟(chì j iē):怒斥之声。叱:大声斥骂。《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何休注:“手剑,持技(拔)剑叱骂之。”嗟,叹词。
12、而母:你的母亲。而,《说文.而部》:“颊毛也。”甲骨文作涌勇,又加一横作恿,象人面部颊毛形。金文作,睡虎地秦简作,与今同。后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诗.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郑玄笺:“而,犹女也。”“而母,婢也”是判断句。
13、卒:最终。“卒”有尽、完毕义。《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郑玄笺:“卒,终也。”引申为终于,最后。《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14、为,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是“为”字被动句。
15、生:周烈王生时。
16、诚:实在。副词。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求:苛求。
17、固然:本来就是这样。天子高高在上,对下颐指气使。
18、无足怪:不值得奇怪。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原文】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
【注释】
1、夫,远指代词,那。仆:奴仆。
2、独……乎:是由副词“独”和语气词“乎”组成的固定格式,在句中作谓语,表示反诘,可以翻译为“难道……吗?”《礼记.乐记》:“且汝独未闻牧野之语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与此相类似的是“独……与(欤)”。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柳河东集.乞巧文》:“卒不余畀,独何酷欤?”
3、从:服从,追随。
4、宁: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释一曰,夫遥大之物,宁可度量?”
5、若:及得上,比得上。《孟子.万章上》:“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6、梁之比于秦:魏国和秦国比。
【原文】
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注释】
1、然则:由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的复合虚词。“然”的作用在于肯定前事,确定前提;“则”的作用在于引出后文,表示推论。“然则”在句中可用作连词。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周易.系词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2、烹醢:烹煮肉汤、剁成肉酱。古代的两种酷刑。
3、怏然:不高兴的样子。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4、嘻:惊叹之词。哎呀!
5、太甚:太过分。这是一个倒装句,主语在谓语后。又如“甚矣,汝之不惠!”
【原文】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注释】
1、固也:本来就是这样的!
2、待吾言之:听我慢慢道来。
3、鬼侯、鄂侯、文王:纣时的诸侯,“三公”。公是最高一级爵位。
4、子:古代兼指儿女。《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又专指儿子。《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唐陈玄佑《离魂记》:“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又专指女儿。《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长子维行。”毛传:“长子,长女也。”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人南楚材者,旅游陈颖。岁久,颖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这里指女儿。
5、好:《说文.女部》:“美也。从女、子。”本义是女子容貌美丽。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此处正用“好”之本义。
6、入:进献。《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
7、恶:丑陋。有人认为此恶当指不好。
8、辨:通“辩”,争辩。“辨”本义为辨别、区分。《易.同人》:“君子以族类辨物。”孔颖达疏:“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相杂也。又可通“辩”。辩解。《荀子.正名》:“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王先谦集解:“若说亦不喻者,则反复辨明之也。”《史记.萧相国世家》:“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司马贞索隐:“何与御史从事常辨明,言称职也。”
9、急,《说文.心部》:“褊也。”本义是褊急,急躁。《书.洪范》:“曰急,恒寒若。”孔颖达疏:“君行急躁,则常寒顺之。”引申指着急。《吕氏春秋.首时》:“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又,迫切。《孟子.滕文公下》:“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又,疾速。《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又,猛烈,剧烈。《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周失之舒,秦失之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欲去釜时,尤须急火,急则易燥。”又,危急。《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疾,《说文.疒部》:“病也。”本义是病,病痛。借指急剧而猛烈。《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杜佑注:“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又急速。《庄子.天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成玄英疏:“甘,缓也。苦,急也。”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于海。”又敏捷。《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汉书.枚皋传》:“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10、脯:《说文.肉部》:“干肉也。”这里指制成肉干。从月(肉)之字,多与肉有关。
11、喟然:叹气的样子。宋王安石《许氏世谱》:“余读书未尝不喟然叹思之也。”
12、库:本义是储藏战车兵甲的屋舍,这里指监狱。
13、曷为、卒:分别见上“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及“卒为天下笑”。
14、就:《说文.京部》:“就高也。”本义是走向,趋向。《易.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孟子.告子上》:“犹水之就下也。”今有“英勇就义”,即由“就”之走向义引申而指为正义而死。
【原文】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注释】
1、闵:同“愍”。上文用“愍”字。齐愍王四十年,燕合五国之兵共攻齐,齐愍王逃到卫,因傲慢而激怒卫人,于是离开卫国要到鲁国去。
2、之:到,往。《诗.墉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趋而之薛”。
3、夷维子:齐人,以邑为姓。夷维,今山东潍县。《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此句索隐曰:“维,东莱之邑,其居夷也,号夷维子。故晏子为莱之夷维人是也。正义密州高密县,古夷安城。应劭云‘故莱夷维邑也’。盖因邑为姓。子者,男子之美号。又云子,爵也。”
4、执策:手提马鞭。策:马鞭,为其本义。汉桓宽《盐铁论.后刑》:“良工不能无策而御。”
5、何以:以何。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什么礼节。
6、待:接待,款待。待客。
7、太牢:牛羊豕各一。《庄子.至乐》:“具太牢以为膳。”成玄英疏:“太牢,牛羊豕也。” 《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羊一、牛一、豕一。”
【原文】
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
【注释】
1、安取礼:从哪里取得这种礼节。安,疑问代词,作状语。相当于“什么地方”。《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汉书.黥布传》:“女安从知之?”又可为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岂”。安敢如此?
2、巡狩(shòu):巡视诸侯国。
3、辟舍:离开宫室。“辟”后来分化出“避”。
4、纳筦键:交出锁和钥匙。“筦”与“管”为异体字,钥匙。筦,《说文.竹部》:“筟也。”是古代绕丝的竹管。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名筳。苏俗谓之篗头。列梃加栅而圆,所以绾丝于其上者。”后用指钥匙。《管子.立政》:“审闾闬,慎筦键,筦藏于里尉。”管:古乐器名。《诗.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朱熹集传:“管,如篴,并两而吹之者也。”古又用以称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杜预注:“管,钥也。”“钥”通“钥”。《礼记.月令》:“修键闭,慎管钥。”郑玄注:“管钥,搏键器也。”孔颖达疏:“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钥,搢于鏁内以搏取其键也。”
键:锁簧。《方言》第五:“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自关之西谓之钥。”《小尔雅.广诂》:“键谓之钥。”
5、摄衽:提起衣襟。《说文.手部》:“摄,引持也。”即提义。衽,衣襟。《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邢昺疏:“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
6、抱几:捧着几案。
7、视膳:伺候天子吃饭。“视”有照看照顾之义。《后汉书.刘虞传》:“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宋苏轼《石菖蒲赞序》:“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8、听朝:回到自己的朝庭上听政办公。
9、投其钥:闭关下锁。“钥”即“钥”。
10、果:副词,真的,成为事实。即最终不纳。
11、纳:使入境。《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
【原文】
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
【注释】
1、假,本义为借。《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孔颖达疏:“唯车服之器与爵号之名不可以借人也。”假借,假公济私,狐假虎威。
2、涂,依《说文》,本义为水名,在今云南省。但“涂”很早就被借来指道路义。《墨子.非攻中》:“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絶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涂道指路途。后字从辵作“途”。假涂,即借道。
“涂”又借指泥。引申为涂抹,粉饰。《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段玉裁注:“涂者,饰墙也。”后来加土分化出“涂”。今又简化为“涂”。
3、孤:《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里指已死的邹君的儿子
4、倍:不正面对着。倍,通“背”。《说文.人部》:“倍,反也。从人咅声。”这是“倍”的本义。《管子.弟子职》:“交坐毋倍尊者。”《史记.淮阴侯列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此义后来用“背”,“背”是“北”的分化字。
5、殡,《说文.歺部》:“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本义是死者入殓后停柩以待葬。《礼记.檀弓上》:“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又指灵柩。《左传.昭公二年》:“使杜泄告于殡曰:‘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杜预注:“告叔孙之柩。”《清史稿.礼志十四》:“其在远闻丧者,始闻,易服,哭而行;至家,凭殡哭。”柩,《说文.匚部》:“棺也。”本义是已装尸体的棺材。《礼记.问丧》:“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忆交酬而迭舞,奠单杯而哭柩。”二字为同义词。
6、设北面于南方:本来是停灵柩于西阶,丧主位于东阶,正面对着灵柩。天子来吊唁,丧主站西阶,面向北而哭。《史记》司马贞索隐:“谓主人不在殡东,将背其殡棺立西阶上,北面哭,是背也。天子乃于阼阶上,南面而吊之也。”面,脸朝着,动词。北面,指灵堂面朝北,作“设”的宾语。南面,指脸朝南,作状语。
7、伏剑:用剑自刎。委婉的说法。
【原文】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注释】
1、事养:侍奉供养。
2、饭(fǎn)含:亦作“饭唅”。古丧礼。以珠、玉、贝、米等物纳于死者之口。饭,把米放入死人口中。含,把玉放在死人口中。后来分化出“琀”字。琀,《说文.玉部》:“送死口中玉也。”
3、然且:由代词“然”和连词“且”组成的复合虚词。“然”指代上文提到的事情或情况,义为“如此、这样”。“且”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步,义为“而且”,二者连用为连词,表示进层论述,可翻译为“然而”。《荀子.荣辱》:“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4、交:皆、都。《史记.孟尝君列传》:“是子破齐定封,秦晋交重子。”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益困策》:“故上下交足,而内外莫不驩欣。”
5、帝之:尊奉之为帝。
【原文】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注释】
1、无已:王本原注“没有止境”。按,此注未妥。“没有止境“是说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上文并没有说秦目前如何如何,这“没有止境”岂不架空?或以为“无已”是说“没办法阻止”。“无”为无指代词,表示没有办法,如熟语“无可奈何”,即是说“没有办法能怎么样”。“已”有“阻止”义,如《国语.楚语上》“吾欲已子张之谏,若何”的“已”就是。本句是说,再说如果没办法阻止秦王而让他称了帝,那么他将如何如何?
2、帝:称帝,名词活用做动词。
3、且:将要。年且九十。汉王充《论衡.变动》:“故天且风,巢居之虫动;且雨,穴处之物扰。”注意,此处“且”与“且秦无已而帝”之“且”用法不同。
3、变易:变更。唐李白《古风》之九:“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意即秦将改组他国政府。
4、不肖:不贤,不才。不肖谓子不似父。《礼记.杂记下》:“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郑玄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后用以称子孙之不孝。《礼记.射义》:“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孔颖达疏:“不肖,谓小人也。”《韩非子.功名》:“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汉书.武帝纪》:“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颜师古注:“肖,似也。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
5、子女:偏义复词,此处专指女儿。《汉书.韩安国传》:“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
6、谗妾:善于毁贤嫉能的妾。
7、处:居住。
8、晏然:平安地。唐王昌龄《风凉原上作》诗:“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字又作“燕”,亦有安宁、安逸义。《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孔颖达疏:“燕,安也。”高亨注:“有意外之患则不安也。”《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毛传:“燕,安也。”朱熹集传:“言安乐其心。”燕乐,即安乐。《礼记.仲尼燕居》:“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郑玄注:“退朝而处曰燕居。”燕居即闲居。
9、已:了事。
10、何以,以何,宾语前置。
11、故宠:旧时的尊荣地位。此处的“宠”是名词,《郑伯克段于鄢》中“况君之宠弟乎”之“宠”为形容词。
【原文】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注释】
1、再拜:拜两次。
2、谢:道歉。与今义不同,需要注意。
3、庸人:平凡的人。
4、天下之士:杰出的士人。国家级人才。不是诸侯的士。
【原文】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注释】
1、却军:退兵。今有“退却”、“望而却步”。秦军退却的真正原因是“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此处说是听说鲁仲连说服辛垣衍而却军,主要是为了突出策士言辞之作用,《战国策》长于此道。
2、适会:同义连用,恰好,正巧。
3、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魏昭王的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平原君是信陵君姐夫。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托魏王的爱姬如姬盗出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得晋鄙军权,然后率兵去救赵。事详《史记.魏公子列传》。
4、引:《说文.弓部》:“开弓也。从弓丨。”甲骨文作卟叩叻叽,从弓,一小撇表示开弓,指事字。西汉时小撇分离,变为丨,作、形,即引字。本义是开弓。引弓则需向己方用力拉,引申有军队向己方撤退,即退兵。今有“引退”一词。《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引兵退去。
“引”与“却”的区别:引是退却的恣态,却是退却的行为。“引而去”不能说是“却而去。”
【原文】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注释】
1、三,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是一种特殊句式,意同“鲁仲连三辞让”。“三”本是“辞让”的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为了强调“三”而把它放在谓语位置上,主语后另加“者”字。
2、置酒:设置酒宴。
3、酒酣:喝得畅快的时候。
4、前,动词,指走到鲁仲连面前。
5、为鲁仲连寿:祝鲁仲连长寿。双宾语结构。
6、排患:排除忧患。释难:解决困难。
7、即:本义是就食,这里是连词,假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史记.李将军列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复通。”颜师古注:“即犹若也。”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即材可用,虽雠不废;不可用,虽光显矣,不处以势。”
8、商贾(gǔ),同义词连用,混言不别,为商人的统称。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即所谓“行商坐贾”。“是商贾之人也”是判断句,是,指示代词,做主语。
【注释】
①战国时学者、义士和着名辩士。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游于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折辩者。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
【背景说明】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长平大败赵军,秦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诸侯震惊。前258年,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釐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另一说是汤阴)。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了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於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荏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游于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折辩者。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而谢之。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絏、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
周昙《全唐诗.春秋战国门.鲁仲连》:“昔迸烧牛发战机,夜奔惊火走燕师。今来跃马怀骄惰,十万如无一撮时。”
【翻译】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进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却一言不发。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新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新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新垣衍说:“是。” 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新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严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于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齐湣王想入境镜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枢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湣王入境。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于是,新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